固原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信息来源: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1-11-25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近年以来,固原市虽然多次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天气,但局部强降雨仍易引发地质灾害发生,需要高度关注。

一、全市地质灾害特点及形势

全市国土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貌以黄土丘陵、山地为主,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黄土堆积厚度大,结构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属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特别是近年来降水量呈逐年上涨趋势,极端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汛期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20年全区39起地质灾害灾(险)情均发生在固原地区,直接经济损失106.45万元,其中25起灾(险)情发生在汛期。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频繁,道路修建、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活动加剧诱发地质灾害,占比高达43%。如固西高速公路硝口段滑坡,原州区开城镇和泉村崩塌造成2人死亡等事件。

2021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680个,占全区总数的70%,受威胁群众13772人。按隐患点类型划分:滑坡隐患点391个,崩塌隐患点285处,泥石流隐患点3个,地面塌陷隐患点1个;按行政辖区划分:原州区122个、受威胁群众1332人,西吉县234个、受威胁群众7142人,隆德县104个、受威胁群众2058人,泾源县85个、受威胁群众1994人,彭阳县135个、受威胁群众1447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按照市委和政府及自然资源厅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部署,市自然资源局全方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汛期前根据人员变动,及时更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自然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分队,持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险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542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防,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预警预报。一是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印发了《固原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订了《固原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密切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机制,做到信息及时共享,确保了极端天气“早知道”“早预防”,确保(灾)险情第一时间通知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监测人和危险区群众。

(三)做好防治工作,确保措施落实指导县(区)与技术单位紧密配合,联系自然资源厅安排3支地质灾害调查分队包抓各县(区),做好业务技术支撑,开展辖区隐患点实地排查工作。在每年主汛期及时组成工作组,赴各县(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排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2016至2021年,市、县(区)统筹协调各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资金1.99亿元,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在原州区清水河、东岳山及张易镇、西吉县葫芦河沿岸、隆德县北象山、彭阳县白阳镇、泾源县香水镇、六盘山镇等66处地质灾害险点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800余人避险搬迁。

(五)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通过争取区厅项目资金约支持,对全市各县(区)部分威胁程度较大的39处地质灾害险点安装了监测仪器(原州区10处、西吉县8处、隆德县7处、泾源县8处、彭阳县6处),充分利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提醒现场民众及早做好预防,及时防范或撤离。

(六)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宣传宣教一是组织协调各县(区)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联合演练,进一步完善抢险救援体系,锻炼应急救援队伍,增强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二是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组织各县(区)、乡(镇)及各险点监测人员参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三是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册,向群众宣传监测、避险等应知应会知识,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调查评价一是持续开展年度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以自治区地勘队伍为技术支撑,联合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矿厂区等,开展地毯式排查,动态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危险性、危害性等,更新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二是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结合隐患排查,组织开展市、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划定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更好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监测预警一是强化群测群防。持续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格,逐网格落实监测人、责任人和专业技术员,压实防灾责任,明确防灾任务,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培训和地质灾害常识宣传,提升日常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筑牢群测群防人民防线。二是推广普适型监测。选择尚未规划和实施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仪器,扩大监测预警的覆盖面,整体提升监测的效率和精度。三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以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为基础,推动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机制,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能力。

(三)综合治理。一是实施排危除险工程。加大人为削坡建房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清查力度,分类建立数据库,明确各部门管理责任,实施分类分级管理,通过开展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基本消除已有人为切坡诱发的地质灾害。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坚决禁止新增人为削坡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二是科学规划避险搬迁工程。以县(区)人民政府为主导,结合乡村振兴、城镇化发展等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分散居民点实施搬迁避让,优先安排风险高、治理难度大的居民点。三是统筹推进重大治理工程。积极对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整合资源,统筹推进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工程。

四、短板不足

(一)思想认识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总体相对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灾(险)情,也造成各地各部门均出现麻痹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压得不实,制度落实不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整体成效。

(二)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各县(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一,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工作落实差距比较明显。市、县(区)能力建设明显不均衡,多部门协调机制尚有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整体能力素质还有一定差距。

(三)基层防治能力明显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基层的防治能力最为薄弱。基层基本没有专业人员,主要都是行政管理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遇到问题全部从自治区派技术人员指导解决,“人防”与“技防”无法做到有效衔接。专业技术支撑不够、智能化条件较差、监测预警能力较弱、工程治理投入不足、搬迁避让推进困难,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工作建议

(一)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部门协同一是健全完善建“市、县、乡、村”四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紧压实属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直接责任和村(组)一线处置工作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地质灾害指挥部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指导、协调同级住建、交通、水利、文旅、公路、电力等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行业)监管责任,督促指导相关落实防灾责任和措施。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专业融合、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专业人才及队伍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化水平。

(二)做好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按照《固原市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等文件要求,认真组织编制“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应急预案,统筹协调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加强风险源头管控与综合治理。

(三)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分析研判一是对全市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摸清固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二是综合分析研判隐患点威胁,采用群测群防、专业监测设备、适型监测设备等技术,对隐患点开展监测预警和专项工程治理。三是充分发挥网格员群测群防职责,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三查”制度,提前预判、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

)突出重点抓好防治工作。一是各县(区)要加大清查力度削坡建房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各部门管理责任,通过实施综合治理等措施消除隐患。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新建房屋及整体规划建设审批,对灾害频繁区切实履行先评估后审批制度,各乡镇应做好巡视、监督工作,坚决禁止新增人为削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二是对道路施工、管线铺设、工业厂区建设等工程实施时,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三是针对旅游景区、农家乐要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尤其是水库、沟渠等地方的安全隐患排查。同时,要做好旅游景区、农家乐的防灾减灾及应急逃生知识的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五)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中之重,群众是第一受灾人,也是第一预警人。各县(区)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在隐患排查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给群众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及应急逃生知识,形成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科学防灾模式,提高群测群防、防灾减灾意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