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精准辅具适配不断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市聚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以精准满足残疾群众辅具服务需求为驱动,推动残疾人辅具适配由“供给为导向”的被动式、零散化服务,向“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全程化服务的根本转变,采取有效举措,切实提高辅具适配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
一是精准掌握需求。积极发挥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家庭医生等基层组织力量,分区域、分乡镇、分村组形成网格化管理,开展残疾人辅具需求摸底调查工作。同时,针对残疾类别、等级和身体情况,定制“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将辅具需求调查和评估纳入残疾人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之一,让辅具适配服务由“简单发放”向“精准适配”升级转变。
二是精准开展适配。根据残疾群众个体差异,在轮椅、假肢等辅具适配时,通过上门采集、集中测量等方式,建立辅具需求参数数据库,精准掌握需要个性适配的残疾群众的体征数据,积极与辅具服务提供商对接,为个性订制、精准适配创造条件。假肢、矫形器、助听器安装调试结束后,由适配专员组织集中培训,为残疾群众开展辅具适应训练,讲解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知识。
三是精准上门服务。针对有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主动上门适配服务,让有困难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领到辅具,打通残疾人适配辅具精准服务“最后一公里”。此外,通过电话问询、入户回访等方式,开展辅具适配跟踪回访工作,确保辅具适配的质量和效果,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对辅具适配满意度达95%以上。
2025年1-4月,全市已为1985名残疾人开展多元化辅具适配服务,其中:轮椅414人、假肢(矫形器)27人、助行器101人、生活自理辅助器具751人、助听器129人、助听器辅助材料46人、其他言语辅具(手写板)21人、盲杖(拐杖)175人、助视器10人、视力辅助器具187人、听力辅具28人、肢体辅具58人、智力(精神)辅助器具38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