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汶川地震教训 重视建筑物抗震设防

信息来源:固原市地震局

发布时间:2012-03-26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在“5·12”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于4月15日至4月20日赴“5.12”地震重灾区—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都江堰市进行实地调研,与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雅安市等地震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观看了北川县“5.12”自救互救现场纪实和都江堰现场纪实,因汶川、北川交通道路不畅,山体时有滚石滑落,危险尚未排除,未能成行。通过现场走访、座谈交流、观看纪实录像,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大震造成建筑物倒塌的原因

  1、选址问题。有的建筑物选在地震活动断裂带上;有的选在了易发生次生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部位上。还有的选在了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体旁,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山坡的边缘,古河(沟)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北川中学因山体滑坡,致使教学楼倒塌,造成学生伤亡。

  2、建筑质量问题。都江堰市区、彭州市白鹿镇重灾区随处可见相邻两幢楼房一幢倒了,而另一幢没倒,这与建筑物的结构方式、质量、年代等有关,也与楼房所处的地质条件差异、地震波传播的叠加效应有关,更与抗震构造措施有关。在同等条件下,施工质量差,抗震构造措施、房屋结构整体性差的,多数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都江堰市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倒塌情况最为严重,而2000年后修建的楼房基本安全。

  二、地震引起建筑物倒塌是造成灾害的罪魁祸首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台风、雷电一样平常,大地震往往使人们居住的房屋破坏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我们居住的房屋如果不抗震,发生地震就会损坏或倒塌,这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世界上伤亡巨大的地震灾害资料表明, 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如果说地震是群灾之首,而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就是地震致人伤亡的罪魁祸首。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和损毁,如果发生在深夜人员伤亡就更加严重。但是,重灾区的现实告诉我们,都江堰市抗震设防标准7度,而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区裂度在9度以上,有的建筑物就没有倒塌和损毁。这就证明,只要确实建筑物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固原市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就可以减轻房屋破坏甚至倒塌。

  三、提高房屋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预防”是基础,“防御”是关键,“救助”是保障。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科学难题,我们不能把今天的生命和安全寄托在没有攻克的世界难题上,即就是攻克了这一课题,人可以躲避,但建筑物等财产损失不可避免。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无疑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因此,要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关键是要对建设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震措施。建筑物在设计、施工中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提高抗震能力,这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所在。汶川地震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众,都对防震减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抢险救灾只解燃眉之急,防震减灾才是长远之计。

  (1)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标准和规范,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严禁在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区内,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开发区、学校、医院、居民小区、村庄居民点等项目。公路及生命线工程的规划设计,应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道路、体育场所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在居民小区建设和商业网点建设中安排地震等公共突发事件的空地,以备建立避难场所。

  (2)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自治区人民政府2009年第11号主席令新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3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或地震小区划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新建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生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人员密集、自救能力弱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一律采用框架结构,由乙级以上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抗震设防标准由丙类提高到乙类或者抗震设防烈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度,禁止使用预制空心楼板。

  (3)开展已建工程抗震加固。全面开展各类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大检查。重点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医院、敬老院、福利院、城镇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等工程的抗震设防问题。根据检验结果,组织开展建筑结构安全性能鉴定,对未达到现行抗震设防要求的,限期进行加固。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有计划地实施搬迁或重建。

  (4)切实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借农村危窑危房改造项目,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我市农村民居基本不注意抗震设防,汶川大地震波及就造成我市农村267间房屋倒塌、裂缝5704间,窑洞倒塌、裂缝2600孔,涉及农户4113户,直接经济损失2939.1万元。四川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重视抗震设防,严格按照新建房屋“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一路上,看到重建的居民住房,都是小2层,从建筑质量来看,既有构造柱,又有圈梁,达到了抗震设防的要求。

  (5)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在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抓好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房屋抗震知识的宣传,如地震为何会造成房屋倒塌?什么样的房屋抗震性能好?建设抗震的房屋要注意什么?房屋如何才能抗震?居民购买住宅应注意什么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对房屋建筑质量的民众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