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村,如画美景扑面来

信息来源:固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3-18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杨岭村位于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六盘山脚下。昔日的杨岭村,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居民生活艰苦,是典型的贫困村。2016年,杨岭村开始迈上发展快车道,紧抓精准脱贫机遇,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村民转变思想,发展产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时闻名区内外,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昔日“土村庄”换新颜

3月14日,春雪过后的杨岭村,远山幽深,近林滴翠,红砖瓦房与青山交相辉眏。农户家房前屋后,积雪尚未完全融化,水泥村道干净整洁。看着眼前美景,村民马克俊的思绪飘回到2016年前。 

“那时,村里大部分是土坯房,几条横七竖八的泥土路连接着村巷街道,风乍起,尘土飞扬,垃圾四溢。”马克俊连续用“土”字来形容当年的生活场景。 

在改造村容村貌期间,杨岭村在原有道路骨架上修建5条村道,将泥泞村道全部硬化,同时修建边沟护坡,造林绿化2300亩,在24万平方米的荒坡上播种花卉,要把旧村落变为大花园。 

接着,杨岭村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生态停车场、游步道,完成民俗改造137户、危房改造96户,拆除土坯房375间,实施“三线”入地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 

“杨岭村现在的路又宽又好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和城里人一样,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就摆在眼前。”马克俊自豪地说。

养殖脱贫开启新生活

“我家有6口人,以前靠养牛维持生计,年收入才3000多元。”马克俊说,除去购买牲畜饲料、给妻子看病、冬天烤火买碳外,一年辛苦下来所剩无几。 

2016年后,马克俊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子修葺一新,盖起了农家茶馆。村里引进养殖企业,他将自己的3头肉牛托管给企业,将4亩土地流转。村里几十人在养牛场打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 

村里人都知道,杨岭村在大力发展产业,引领村民改变贫困的面貌,故而都积极配合。村里采取公司引领、合作经营、产业互补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依托大田新天地公司,以群众自愿的方式,将农户现有的安格斯基础母牛入股到大田新天地集中养殖区,所有权属于农户,每头牛每年保底分红960元,黄牛按照市场价格评估,按0.8%保底分红;全村肉牛存栏量940头,户均牛存栏近3头。 

“以前村民想要卖牛必须去集市,现在连村都不用出。每年每头牛分红960元,土地分红2000元,我负责管理村史馆还有2000元,加上妻子在养牛场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马克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村民腰包鼓了精神足

“除了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生存环境改善外,村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多了,精神状态有了很大变化。”马克俊说。 

“村里安装了路灯,一到晚上亮堂堂的,麦场改建为村活动广场,大家在广场上跳绳、踢毽子、跳舞,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好了,邻里之间相处更和睦,村民脸上笑容多了。”马克俊总结起这几年的变化滔滔不绝,“现在,人人珍惜环境,家里的生产生活垃圾,村民自己收集处理,环保意识都增强了。” 

马克俊深深体会到,民风变化是杨岭村最大的变化,现在杨岭村的老百姓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强了,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浓了,整体形象好起来了。

多管齐下建设美丽新村庄

2016年前,杨岭村的贫困发生率在33%。“2016年后,村子里全面铺开基础教育建设,产业发展增效明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村容民风持续改善。”泾源县大湾乡书记唐力说。 

杨岭村充分发挥“两个带头人”致富带动能力,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杨岭村、董庄、大湾、绿塬、牛营5个村的肉牛2000余头,肉羊2000余只、牧草14280亩、中蜂297箱,为69户贫困户担保扶贫贴息贷款333万元,推进杨岭村及周边村的养殖、苗木、旅游、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同时,由村党支部牵头带动,从“田秀才”“土专家”选拔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3户至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产业致富经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杨岭村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培育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借助旅游扶贫政策,推进农家乐改造、旅游产品制作销售,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之中。通过流转土地1100亩建设生态牧场,借助生态观光创造旅游收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杨岭村投入资金995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的学前幼儿园。”杨岭村第一书记陈国鹤介绍,2019年,幼儿园计划全面招生。 

现在的杨岭村,按照“突出特色产业、景村融合发展”的理念,高标准编制杨岭美丽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实施基础设施、民俗改造、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无论生产条件还是生活环境,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