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域全景化 人在景中游

信息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1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核心提示

远离大城市喧嚣,徜徉于弥漫泥土芬芳的田野,潺潺流水、蜿蜒石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画卷。

这就是宁夏泾源县,一个写满诗意、胜似江南的地方。

位于六盘山下、泾河源头的泾源县是宁夏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县,素有“氧吧”“绿肺”之称,物种资源丰富,景观浑然天成。

近年来,泾源县委、县政府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谋划,推进全景化建设,通过城市连接景区、景区连接乡村,乡村承载服务、服务带动农户,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山绿与民富、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美丽公园一角

成为投资洼地

清晰的发展思路及六盘山腹地独一无二的凉爽自然环境,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

2016年,法雅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到泾源县考察旅游投资环境,一次性投资2.3亿元,先后建成泾源县城至老龙潭景区的20公里旅游服务带、香水花海、风情堡、换乘站。

“旅游服务带建设之前,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建成后,公路沿线变成景观带,绿草地变成花海。”法雅生态泾源项目运营负责人唐昭旭说,香水风情堡采用江南传统民居风格,融历史文化和乡村美景为一体;换乘站满足游客边走边赏景的需求,补齐当地旅游短板,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今年夏季以来,随着避暑纳凉游升温,香水风情堡天天游客爆满。”唐昭旭开心地说,泾源虽不是南方,却有着媲美南方的生态环境。

“泾源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具有人工造雪的先天条件,且气温非常适宜滑雪运动,是建造滑雪场的好地方。”娅豪六盘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副总经理付艳生介绍,选择在泾源县建造全国前十、西北最大的滑雪场,在服务本地游客的同时,又可吸引西安、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及南方游客前来游玩,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旅游经济发展,形成聚集效应。

泾河从弹筝峡蜿蜒流过

初步建成全域景区

泾源县在借助“外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不断强化“内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按照景点标准建设村镇、小城镇、美丽村庄,同步实施道路功能化、生态乡土化、水系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设施便利化“五化”,旅游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随着一批旅游城镇、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地,“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观景、冬季滑雪”的画卷徐徐展开,实现了旺季和淡季、长假和非长假、周末和非周末的旅游市场与消费的均衡发展,逐步形成点上出彩、沿线美丽、面上锦绣的全域景区。

同时,结合种植区自然条件,泾源县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的原则分区域规划,统筹彩色牧草、花灌木、经果树等多树种,种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山上有树、山中有草、山下有花的全景效果图,让绿色泾源变成七彩泾源。

干净整洁的泾源县城

保护生态底色

天公作美,泾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就是泾源县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泾源县以科技创新促发展,做足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保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既让绿水青山成为吸引人、聚人气的招牌资源,也为打造金山银山提供源头活水。

“闻闻,牛粪的臭味没了吧?是不是还有一股酵母味。”泾源县六盘山牧业有机肥加工车间内,县科技局工作人员随手抓起一把“牛粪”自豪地说,有机肥加工让“污染之源”变成“清洁之力”。

泾源县肉牛存栏量10.8万头,牛粪产量多且露天堆放,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为此,泾源县科技局试验有机肥生产,并在六盘山牧业率先建成有机肥加工车间,对牛粪进行无害化处理。

“每年可生产有机肥4万吨,处理湿牛粪16万吨。”泾源县科技局负责人冶宝平说,结合高效农田建设,牛粪加工成的有机肥完全可以替代化肥,满足设施农业、经果林、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需要,达到“土壤无污染,溪水自然清”的效果。

把牛粪加工成有机肥

生态经济两相宜

2018年,泾源县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六盘山高海拔冷凉地区特色苗木产业区,大力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共赢,“资源+技术”的强强联合,让群众致富更有了奔头。

试验第一年,泾源县从辽宁、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引种驯化了一批既能提高经济收入、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植物新品种。

2018年,泾源县从东北引进黑果花楸,经驯化成功后,在兴盛乡流转4000多亩土地进行种植。走进兴盛乡黑果花楸基地,树枝上硕果累累,一串串紫色的果实圆润饱满,漫山遍野黑果花楸望不到边。“今年风调雨顺,亩产果实500公斤,收购价1公斤10元,亩均可收入5000元。”宁夏金兴源野樱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涛介绍,泾源县气候条件好,特别适宜黑果花楸种植,生产的果子品质优良。

“黑果花楸树寿命期为50年,挂果期30年。其中,盛果期亩产可达1000公斤,亩收入1万元。”冶宝平说,泾源县引进果树新品种,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黑果花楸

“旅游+”产业兴

泾源县一份统计数字显示,2016至2018年,来泾源县旅游的人数从100万人次增加至120万人次,年均增长10%,带动旅游消费稳步增长;旅游业综合收入从3.8亿元增加到4.7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占第三产业比重50%以上。

借助旅游产业发展“东风”,泾源县以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和群众参与为重点,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方式,推动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扶贫车间既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又解决了旅游产品“难加工、难销售”的问题,助推农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惠及全县7个乡镇86个行政村4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泾河源镇泾光村山泉水扶贫车间是资源转化的典型,引进三条现代化生产线生产当地优质山泉水,预计年产山泉水6万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确保3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泾河源镇党委书记杨志说。

泾源县是国家级中华蜂种蜂基地,全县有3万箱蜜蜂,一年可产蜂蜜300吨。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蜜蜂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繁育环境,在促进中华蜂产业发展的同时,吸引了蜂蜜企业在此投资落户。

2017年,一家年产1080吨的蜂产品开发公司在泾源县落户,通过保底价收购原蜜,带动375户2700多人致富。今年,该公司申请了四项蜂产品专利,并以每公斤480元的价格将当地蜂蜜销往国外。

依托景区、乡村旅游驿站、旅游专业村等旅游扶贫平台,泾源县吹起旅游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建车间、引企业、带就业、促致富。

工人给油松盆景造型

群众吃上“旅游饭”

“今年预计收入30多万元。”泾河源镇河北村村民李云开心地说。借助当地全域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李云的农家乐迎来开门红,每天前来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河北村,像李云这样转型开办农家乐的农户有10多户,年户均收入5万元左右。

“旅游服务带养护、补种、修剪等常年用工5万人次,仅工资一项年支出300万元。”唐昭旭介绍,在旅游服务带建设和运营中,购置当地草编手工产品置入景观中,以此促进当地扶贫产业发展。

“草编手工产品两年更换一次,一次花费70万元左右。”唐昭旭说,这些钱都花在当地群众身上。

在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泾源县注重吸引群众全程参与,依托旅游驿站建房,建起集餐饮、住宿、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体的旅游扶贫平台,提供就业岗位,积极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经营。

泾源县对旅游项目建设征迁的300余户群众通过建设旅游新村、打造星级民宿的办法,在给予补偿的同时,就地就近安置。

目前,泾源已建成县城至六盘山镇百里旅游风景道,建设美丽村庄86个,可满足1万人住宿、2万人就餐需求,提供5000个停车位,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攀升。

良策妙计彰显为民本心,数字见证了富民之旅。泾源县在美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把生态与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以生态产品为核心培育文旅、观光、休闲、民宿等经济模式,赋予生态要素新的内涵、功能,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用真金白银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以旅扶贫’‘以旅富民’的新路子,真正让村民吃上‘旅游饭’。”泾源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