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兴市,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提升

信息来源:固原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5-03-18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用好领导干部包抓产业专班机制,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走好“一三二”产业发展新路子,加快构建体现固原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特色农牧业放大优势。坚持融合发展、全链开发,健全利益联结、产销对接、资源配置、市场主体择优培育“四项机制”,推动“三牌联创”,加快建设“四个基地”,一产增加值增长7%。肉牛产业在养殖端突出良种推广、科学饲养,在加工端突出集中屠宰、多点加工,在市场端突出细分领域、直达用户,打响“固原黄牛”区域品牌,做好“吃干榨尽”增值文章,养殖规模达到108万头,年屠宰加工提高到13万头以上,推动由卖活牛向卖牛肉、卖全牛转变。冷凉蔬菜产业聚焦绿色有机、市场开拓,抓好鲜菜直供、保鲜调节、产地加工、尾菜利用,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推广高值丰产新品种,全国冷凉蔬菜优势产区地位进一步稳固。马铃薯产业强化龙头引领、链条延伸,投产雪川全粉生产线,建设福宁广业改性淀粉项目,进一步延长薯制品、淀粉加工链条,“买全国、卖全球”,增强全国市场话语权。中药材产业坚持以质取胜、做大单品、做强品牌,扩大黄芪、党参等规范化种植规模,与北京同仁堂合作推进定制药园,积极发展配方颗粒和药食同源等产品,用前端优质带动终端优价,促进育种、种植、加工、集散全产业链升级。

推动工业经济成链集群。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上下游纵向延伸、行业间横向耦合,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5%,带动二产增加值增长7.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新型材料产业要推动金昱元等企业向特种树脂、高性能塑料产品及下游建材产业拓展,新材料产业园完成化工园区认定。纺织服装产业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引进织布、面料、成衣企业带动纺纱等上游产能提升,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和附加值。清洁能源要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促增收,打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攻坚战,统筹火电与新能源开发,统筹风光资源开发,加快建设六盘山2×100万千瓦和彭阳2×66万千瓦电厂项目,新建风电10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探索“农光互补”“林草光互补”等开发模式和跨县域利益分享机制,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收入。开工建设硝河330千伏变电站,争取扩建六盘山750千伏变电站,加快经开区、王洼产业园“绿电园区”试点,稳步提高并网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宁南清洁能源基地。

推动服务业调优结构。抓住中央提振消费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营利性服务业,推动向专业化、多样化延伸升级,净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限上商贸单位30家以上,三产增加值增长4.5%。批发业要补短板稳增长,加快推进加气站和充电桩建设,释放家装厨卫“焕新”政策效应,推动油气、建材、大货车等行业稳定增长。住宿业要扬优势创特色,引导住宿企业创新“住宿+文创”“住宿+微演艺”等融合服务模式,发展“一店一特色”个性化服务品牌,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物流业要成规模降成本,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新增A级物流企业2家以上,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让企业物流成本再降1个百分点。金融业要扩增量优服务,定期开展政银保企精准对接,增加普惠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倾斜,全年贷款余额达到710亿元以上、增长8%以上。餐饮业要优存量促提质,打造一批名店名菜名小吃,推出一批适宜群众开店创业的新品类新美食,打响“美食在固原”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加快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科技项目“拨投结合、先投后股”和“揭榜挂帅”机制,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高成长创新型企业8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2%,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5项以上。打好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工业“智改数转”和公共服务“适数化”改造,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拓宽数据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发展数据标注、数据可视化等新业态,吸纳年轻人就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和软件信息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培育发展算力、绿氢、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力争固原产业种类有新突破。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旅资源点线面一体开发,做好“引流消费”文章,加快建设六盘山生态文旅红色胜地。借5A级景区创成之势,打磨提升须弥石窟、火石丹霞、固原梯田等地标景区,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文创产品,更好满足游客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精心打造春季踏青郊游、夏季清凉避暑、秋季红色研学、冬季冰雪旅游“四季游”引流爆点,推出一批赛事游、民俗游、康养游等精品线路,举办一批全国性商事赛事活动,助推“半年闲”向“全年旺”转变。坚持市县一体、全域联动,针对西安、成都等年度重点开发的客源市场,推出个性化、订制化宣传策略和旅游产品,办好宁夏六盘山红色文化旅游节等内展外推“十大主题活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区域联游和区内外新目标市场开发,全年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均增长1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