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01/2018-74519 发文时间 2018-08-06
发布机构 固原市政府办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兰思仁等42名同志为特聘专家的通知
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聘任兰思仁等42名同志为特聘专家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根据《中共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人才工作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固党发201716号)精神,为加快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市人民政府决定,聘任兰思仁等34名专家为固原市四个一林业产业实验示范工程建设特聘专家;金黎平等7名专家为固原市农业特色产业特聘专家;康振生为固原市有机循环农业和植物绿色防控特聘专家。聘期三年,自201881日起至2021731日止。

附件:1固原市四个一林业产业实验示范工程建设专家名单

2固原市农业特色产业专家名单

3.固原市有机循环农业和植物绿色防控专家名单

4.专家简介

固原市人民政府

 201886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固原市“四个一”林业产业实验示范工程建设专家名单

编号

单   位

专业领域

备注

1

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

林业、园林

福建农林大学

2

郑宝东

福建农林大学

食品加工

福建农林大学

3

林占禧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菌草

福建农林大学

4

温铁军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乡村建设

农村金融

福建农林大学

5

梁学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畜牧

福建农林大学

6

董建文

艺术园林学院

园林

福建农林大学

7

苏松坤

蜂学学院

蜂学

福建农林大学

8

戴永务

社科处

林业经济

福建农林大学

9

陈秋华

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旅游

福建农林大学

10

张国防

科教基地管理中心

林业、防火

福建农林大学

11

陈贵松

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旅游

福建农林大学

12

徐国钧

蜂学学院

蜂学

福建农林大学

13

王文烂

经济学院

林业经济

福建农林大学

14

黄国勇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菌草

福建农林大学

15

吴沙沙

艺术园林学院

花卉

福建农林大学

16

黄秋良

科教基地管理中心

林业

福建农林大学

1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农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18

  

科研管理处

植保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19

黄敏玲

作物研究所

花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0

叶新福

果树研究所

果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1

曾玉荣

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农经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2

罗文彬

作物研究员

农学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3

林戎斌

土壤肥料研究所

食用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4

吴南洋

畜牧兽医研究所

畜牧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5

王义祥

生态农业研究所

生态农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6

陈菁瑛

生物资源研究所

中草药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7

刘德娟

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农经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8

  

科研管理处

生态、农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9

梁维坚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

育种、栽培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

30

李丙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果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1

王春良

宁夏农林科学院

果树

宁夏农林科学院

32

  

宁夏林业研究员股份有限公司

种苗市场销售

宁夏林业研究员

股份有限公司

33

余根民

宁夏宁苗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种苗市场销售

宁夏宁苗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34

王化勇

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花灌木驯化培训

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附件2

固原市农业特色产业专家名单

序号

姓 名

单    位

专业领域

1

金黎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马铃薯产业

2

曹兵海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肉牛产业

3

昝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肉牛产业

4

张英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草产业

5

杜永臣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冷凉蔬菜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蜂产业

7

冯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小杂粮产业

附件3

固原市有机循环农业和植物绿色防控专家名单

序号

姓 名

单    位

专业领域

1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农学

附件4

专家简介

1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会员、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风景评价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理事长,先后担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国家林业局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挂职)等职务。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6项。

2郑宝东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第三届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食品加工工艺、碳水化合物营养与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的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的教学成果《应用型食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五年在《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 Function》、《Carbohydrate Polymers》、《中国食品学报》、《营养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含通讯作者),其中SCIEI收录50多篇,主编全国高校食品学科教材2部,已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140多人。

3林占熺研究员,菌草技术和旱稻宿根栽培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1999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聘为中国科技扶贫能力建设专家。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院院士,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负责人,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长期从事菌草科学的研究、菌草技术推广、扶贫、援外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先后获第20届日内瓦州政府奖及金奖、第85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和国土整治规划部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中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授予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人民政府一等功、商务部援外奉献奖银奖、国务院扶贫先进个人和福建省优秀人民教师、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世界生态安全奖等荣誉。

4温铁军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作为引进人才入职被聘为院长(2013年辞职),先后担任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连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入职以来被校外先后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及北京市、福建省等政府顾问或咨询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2012年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副院长。还受聘为两个大型涉农企业独立非执行董事。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农村金融。任教11年期间带领科研团队获批了10个国家纵向课题;此外还有国家985计划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I类)、北京市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及农村发展管理交叉学科建设等;以及国家部委和和地方政府的16个横向课题。先后担任了8个首席专家。获奖有国家级4项省部级9项(大多为第一获奖人)。

5梁学武三级岗教授,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奶牛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咨询组成员、草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网评专家,农业部《奶牛养殖主推技术》和学术刊物《中国牛业科学》编委,民盟福建省委常委、民盟福建省科技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反刍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

6董建文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党委副书记兼院长、博士,教授,博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良好保护地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秘书长、中国森林公园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国花卉咨询专家、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曾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主持)、书记,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美丽城镇森林景观构建、森林公园绿色名录体系构建、风景游憩林培育、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野生观赏植物开发运用,担任研究生课程《风景区规划》、《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等。参与了甘肃、陕西、广东等省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福建省多个森林公园的考察评审。主持、参加了:森林公园绿色名录与森林风景资源培育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技术城镇景观防护林游憩化经营技术研究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提升及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共五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署名20余篇),参编论著三部,主编一部。主持、参加了武夷山青龙大峡谷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太姥山国兴寺——玉湖景区风景林改造规划设计漳平九鹏溪景区规划设计桂林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闽清黄楮林温泉景区规划设计龙岩云顶休闲茶园总体规划等多个项目。曾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达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受到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嘉奖。

7苏松坤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兼任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中国养蜂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蜜蜂育种、蜜蜂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养蜂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蜜蜂遗传育种、行为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德国威尔茨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探索项目等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在蜜蜂优质高产蜂种培育方面卓有成效,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等5项次。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参编蜂学专著12部;获授权的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8戴永务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现代乡村林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郊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曾任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产品贸易、涉农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重大项目和国家林业局委托项目等纵横向课题20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在《Land Use Policy》、《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和《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SCI/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部;有1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省委办公厅内部刊物采纳,其中1篇获得国务院领导人批示、3篇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篇被中办内部刊物采用,10多个研究报告获设区市(厅局级)以上决策采纳,其中国家发改委采用1项。先后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创新人才、教育部遴选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曾荣获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福建省青年创业良师益友奖、梁希青年论文一等奖等。

9陈秋华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评委委员等。出版专著、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10多项,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级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负责人,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旅游管理)负责。曾获国家旅游局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部(中国农业科技基金会)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金奖团队指导教师。

10张国防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博导,长期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和森林防火教学、科研及竹类、香料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林学专业负责人。中国消防协会森林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长汀县副县长,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科教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首席主持人,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等科技项目近40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和福建省林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国家级林学特色专业建设。7个新品种获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阔叶树栽培技术》和《森林消防》等2部著作,在国家核心刊物以上发表署名第1作者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

11陈贵松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福建省福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挂职)、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系主任。社会职务:国家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旅游协会文化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林业厅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

12徐国均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主讲蜂学本科《蜂业经营管理》和蜂学硕士《蜂业经济管理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蜂业经济与管理。主编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蜂业经济管理》,发表论文10余篇。任中国养蜂学会蜂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养蜂学会常务理事。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13王文烂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牧渔业学会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12年被聘为福建农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科技政策。

14黄国勇福建省连城县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监事长。1981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的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1987年开始从事菌草技术的推广、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协助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研究员开展菌草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997年,作为中国菌草技术专家组成员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授菌草技术,1999年到四川成都协助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创建四川省菌草技术开发研究中心2000年开始参加闽宁对口帮扶工作,2001年开始参与福建省对口援助新疆工作,发表有科技论文15篇,出版有《菌草栽培蘑菇技术》、《西北菌草栽培双孢蘑菇理论与实践》、《图解西北地区巨菌草高产栽培技术和利用》等书籍,获省部级表彰5次。

15吴沙沙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导。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独蒜兰属资源与应用,包括系统学、居群遗传多样性、栽培、繁殖、育种及应用等方面。围绕独蒜兰属植物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农林大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新教师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种业工程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5篇),出版著作3部。

16黄秋良福建农林大学科教基地管理中心,中共党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林木良种选育、植物生理学、轻基质容器工厂化育苗。主要参与了福建省四期种苗科技攻关、担任福建省五期种苗科技攻关的项目助理,主要研究内容是良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清鑫闽种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绿源林业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永安永林种苗中心开展了良种选育、经济林经营管理、苗木繁殖(组培、嫁接、扦插)、轻基质容器工厂化育苗和苗圃管理等工作。2017-2018年度,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帮扶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福建省彩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一期、二期和二期扩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的主要参与,并取得初步成效。发表期刊论文7篇。

17  福建省薯类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薯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构建了首个南方冬作区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库以及引种筛选模式和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了马铃薯"南育北繁"的繁育模式和多渠道推广体系。主持或参与育成薯类新品种5个和15个。参与制定地方标准3项、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1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三)、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薯类专业委员会主任、省农学会副秘书长、农科院学委会秘书长;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受聘福建省科技奖励专家委员会委员;受聘福建省农业厅"旱作物高产创建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和"马铃薯五新技术集成"指导专家,常深入田间指导种植户开展薯类生产,为福建省薯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8项,发表文章7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排名第一)、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主持育成国家或省审(鉴)定薯类新品种3个,选育的新品种累计推广近千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18  主要从事昆虫毒理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是国际学术期刊Natural Product ResearchSCI刊源)审稿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编著1本,申报3个国家发明专利,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19黄敏玲现任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书记,花卉研究中心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农科院首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长期从事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品种引进栽培、花期调控生理、组培快繁及保鲜技术等课题研究以及花卉种球种苗繁育示范推广等工作。主持和参加省级以上及横向课题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通过省级鉴定科技成果4项(国内同类研究领先),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现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省科技重大专项花卉专题、省科技重大前期和福建省核心农户培训等项目,为省农科院园艺科技创新团队花卉方向责任专家。

20叶新福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曾于20002001年和20062007年两次在美国从事植物生物技术访问学者,2012年前往以色列从事果树采后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从事作物品质遗传育种与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在作物品质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先后主持和参加持科技部支撑计划、农业部热带作物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先后担任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负责人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农业部热作李资源保护课题负责人;农业部热作区李审定规范制定主持人。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作物新品种权3个、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福建省地方标准3项,主持培育作物新品种12个。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21曾玉荣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从事台湾农业及闽台农业合作研究20多年,系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闽台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首席专家。19993月-7月,赴台湾大学农学院作访问学者4个月。已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在CN刊物发表台湾农业学术论文80多篇。

22罗文彬2000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06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至今一直从事薯类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现为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作以来共承担课题2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省及院级项目11项。主持育成马铃薯新品种1个,引进马铃薯新品种2个,参与育成(引进)马铃薯新品种2个;参与育成甘薯新品种8个以及淮山新品种1个;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排名第3和第7)、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4)以及院首届青年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1)。发表学术论文15篇。工作以来,心系三农,积极服务于基层农技人员与种植户,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1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现场指导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人员200多人(次)。

23林戎斌福建农业大学食用菌专业毕业,长期从事食用菌研究。参加省科技重点项目发酵型营养饮料研制、省自然科学基金虎奶菇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研究。协助主持省农科教药用菌工程发酵茶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5篇。

24吴南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诊疗中心主任,1983年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同年进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共党员,农工党党员。

25王义祥主要从事恢复生态与红壤保育研究,先后主持承担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山地果园生态系统碳吸存与碳平衡研究(编号:D051002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东南丘陵山地果(茶)园复合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201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红壤丘陵山地果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过程与减排研究2009-2010),等相关项目多项,获2009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第7)和200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排第5),在PedosphereEur. J. Hortic. Sci.、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共20余篇。

26陈菁瑛福建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农科院药用植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福建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科技服务团队首席专家。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药材专家,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保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栽培技术研发。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福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及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国家各部委与省级项目31项。主持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表论文45篇,编著出版著作3本,参编著作17本(套)。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2项。指导泽泻、短葶山麦冬等药材基地通过SFDA组织的GAP现场认证。

27刘德娟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国际生物商务international  bio-business研究专业国际农业经济管理方向,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日本农业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出版专著1本,合著2本,并在《农业经济问题》、《现代日本经济》、《日本农业经营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外文文章近20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和国家智库报告收录。主持省部级等科研项目7项。

28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育种。参加工作以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低温诱导对蚕豆花期发育及生化机理研究2012)、浸种处理提高蚕豆种子活力的生化机理探讨(2010);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加项目成果获省、市科技奖8项。

29梁维坚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经济林协会榛子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林业科学院顾问,中国的榛子专家,是我国榛子育种与栽培的学术带头人,指导一棵树大果榛子方面专家。

30李丙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硕导,宝鸡市人民政府农业顾问,咸阳市人民政府农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千阳苹果试验站首席专家,指导一棵树苹果方面专家。

31王春良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宁夏苹果首席专家,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指导一棵树苹果方面专家。

32  宁夏林业研究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指导一株苗、一枝花种苗、市场销售方面专家。

33余根民宁夏宁苗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林业工程师,多年从事园林花卉的生产培育、园林绿化市场的经营等工作,指导一株苗、一枝花种苗、市场销售方面专家。34、王化勇  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指导一株苗、一枝花六盘山花灌木驯化培训方面专家。

34王化勇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指导一株苗、一枝花六盘山灌木驯化培训方面专家。

35金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学与种薯快速繁育技术的研究工作,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和其他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7项,主持育成了中薯3号、中薯5号和中薯18号等中薯系列20个国审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以责任作者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10多篇。2016年获得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终身成就奖。研究方向,马铃薯遗传育种。

36曹兵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肉牛牦牛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南方地区草食家畜育肥与高品质肉生产技术研究、西部高档肉牛产业化配套技术及其产业化机制研究、雪龙黑牛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奶用公犊的育肥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子课题)、奶牛瘤胃营养调控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子课题)、肉牛胴体质量与产量常规评定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子课题)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67余篇(部),获批专利10余项。研究方向,肉牛营养学、饲料营养与牛肉品质、饲料营养与脂肪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肉牛产业技术研究。

37昝林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杨凌农业工程中心肉牛良繁中心主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持或主要参加了4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级科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获批专利16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编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0余个。研究方向,肉牛奶牛遗传改良、生物技术育种及健康养殖,动物生长发育调控。

38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农业部行业科技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课题1项、973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教育部2项,农业部、北京市和云南省课题等21项。主编出版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草地与牧场管理学》1部,分支主编出版《草业大辞典》1部,其他著作6部,参编教材1部、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SCI杂志发表论文25篇。研究方向,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

39杜永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及专著100多篇(部),主持国家攻关课题工厂化专用品种选育863项目等10多项。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和抗逆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和抗逆材料的鉴定、筛选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现代育种技术筛选和创造抗逆、抗病、优质育种材料选育保护地和露地番茄优良新品种研制国家番茄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番茄产品质量标准等。

40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先后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蜂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蜂资源专用品系纯化保存与功能性制品开发、蜂产品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编专业书籍6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将多项。

41冯佰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宗粮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加选育了国(省)鉴定小杂粮品种26个,组织制定小杂粮技术标准(规范)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10余项,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长期糜子、荞麦等小杂粮栽培、育种、品种资源以及作物优质高产生态生理技术、作物品质生理以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42康振生,男,汉族,195710月出生,四川安岳人,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1月参加工作,198410月入党。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病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学及分子生态学、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条锈菌与寄主互作分子机理、小麦抗病资源的发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23部,获批国家专利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