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01/2019-00007 发文时间 2018-12-20
发布机构 固原市政府办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固原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1220

(此件公开发布)



固原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58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35号)精神,加快推动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步伐,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更加协调高效,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一)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本构成,地方标准为突出特色,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新型标准体系。引导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规范5项以上。

(二)标准化效果更加明显。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以上,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率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在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5个以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以上,各类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三)标准化基础更加坚实。在主要行业建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标准化、科研、检验检测等现有机构发展培育一批标准化科研机构和行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增强发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1.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任务和要求,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2.完善标准化工作制度体系。建立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制修订、推广应用、实施监督、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等制度体系,以及配套的标准化激励、引导政策措施。

3.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落实企业制定标准自主权。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和自律机制,发挥企业群体力量,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竞争新优势。

4.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利用国家、自治区标准化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标准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我市优势企业、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积极争取承担本地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标准研制、体系建设、实施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标准宣传推广、标准知识普及、协调处理行业间和企业间的标准化事项等方面的工作。大力发展标准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创办标准化咨询服务企业。

(二)完善标准体系。

构建标准体系框架。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产业技术联盟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宁夏地方标准制修订,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宁夏地方标准更多地体现固原发展需要。

1.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地方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对已有国家、行业和宁夏地方标准的,且无特色的地方标准进行清理。废止一批落后的、不再使用的市级农业地方规范,确保市级农业地方规范的先进性、适用性。简化地方规范制修订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依法有序开展市级农业地方规范的制修订和管理工作。

2.强化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的结合。以标准为载体,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列入我市科技研发计划重要内容之一。将成果形成标准作为应用类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将技术标准的研制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依据之一。鼓励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标准,以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3.加快先进标准的转化。积极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国内先进地区的地方标准转化为我市企业标准,同时,将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业地方规范、企业标准上升为国际、国家、行业、宁夏地方标准,被国际、国内、自治区内市场认可。

4.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团体标准,发挥团体标准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引领产业发展。

5.推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三)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

1.加强政府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标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等政策,督促企业实施标准充分利用政府采购、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应用、诚信体系建设等措施,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充分利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生产许可、安全监管、行政执法等手段,监督企业实施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监督机制。

2.强化标准实施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协调、推动和监督作用,建立标准实施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企业自觉实施标准。加强标准化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推动标准的实施。

3.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实施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守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销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对自我声明公开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负责。企业要完善标准实施的工作机制,把技术标准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推行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等标准化模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要建立标准实施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激励机制,开展标准实施评价、评估活动,持续改进标准实施工作。

三、重点领域

(一)加强工业标准化,推进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工业领域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以金属锰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制造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创建一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专栏1 工业标准化重点

装备制造

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标准化工作,运用标准化手段,对接加快高端装备提升计划。实施冶金与新能源装备、云计算设备制造等方面的标准,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实施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光伏太阳能设备、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标准,提升新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基础零部件及基础制造工艺、工装、装备、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标准,推进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标准化工作,提高机械加工精度、使用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我市高档数控珩磨机床产品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制造信息研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标准,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新材料

实施以金属锰、冶金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新型绿色建材、现代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标准,促进新材料工业发展。完善钢铁、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标准体系,加快传统材料产业升级换代步伐。

化工产品

实施化工产业等领域的标准,加快新技术应用,实施精细化工产业产品升级计划,抓好产品标准化提升工程,鼓励发展产业链藕合、上下游配套的中高端化工。

消费品

实施消费品标签标识、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质量监管、特殊人群适用型设计和个性化定制等领域标准,提高消费品质量。加强消费品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检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在消费品生产重点企业、园区,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标准制修订,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实施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率,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培育宁夏名牌农产品。加强水利、粮食、农业社会化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

专栏2 农业农村标准化重点

特色农业

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固原马铃薯、固原黄牛、固原胡麻油、彭阳红梅杏、朝那鸡5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工作,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粮食安全

参与制定与实施以小麦、荞麦、豌豆、玉米、胡麻、马铃薯为主的产品质量、收购、储运、加工、追溯、检测、品种品质评判、现代仓储流通、减损、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机械等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市粮食供应安全标准体系,保障我市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经营

参与制定和实施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水利建设与管理

参与制定和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防汛抗旱减灾等工程标准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取水计量设施等配套标准,提高我市水利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水平,为水利转型升级发展和构建水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标准,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服务美丽固原建设。

(三)加强服务业标准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标准化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建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先进适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和明星企业。

专栏3 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旅游

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西吉火石寨景区、须弥山景区、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为依托加快推进推动景区、城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宾馆、酒店、出租、公交等公共服务窗口的标准化服务水平,主动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掌握标准话语权。

商贸和物流

实施重要商品电子交易、企业电商及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和管理等标准,建立健全现代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在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建设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和周转设施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实现立体化仓库、自动化分拣、机械化搬运、智能化管理,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带动固原物流产业发展。

金融

实施金融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宁夏地方标准,引导金融服务企业建立标准体系,优化信用融资、信托、理财、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信息安全、业务办理流程,规范保险业投保、理赔等服务,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公众权益,增强我市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高新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

实施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大数据开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标准化服务等领域标准,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展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工作,全面提高新兴服务业标准化水平。

人力资源服务

实施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人才中介、人才交流、人才评价、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标准。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其他服务业

积极开展宾馆饭店、洗浴、美容美发、洗衣洗车、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物业管理、房产中介、装饰装修、维修、广告等传统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抓好固原福苑饭庄中央厨房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拓展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基本社会服务、脱贫攻坚等标准化体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通过标准化的有效运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安全、有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栏4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重点


城乡协调发展
运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城镇一体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以标准支撑新农村建设,规范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助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转变。


基本医疗卫生

实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宁夏地方标准。加强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医药和医疗器械经营、医学检测等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重要食品产品和相关产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食品品质检测方法、食品检验检疫、食品追溯技术、地理标志产品等领域标准,推动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食品供给,满足消费需求,优化食品产业结构。


民政

加强民政急需、社会急用等重大民生标准的设施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重点围绕社会治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和民政业务开展标准试点建设,逐步在民政领域形成一批民政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和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推进固原市民政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


交通管理

实施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完善交通信息导向系统。完善道路交通疏导、交通事故处理、交通违章处罚等方面的规程、规范。


安全生产

实施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化学品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特种设备安全、职业健康与防护、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宁夏地方标准,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基本社会服务

实施妇女儿童保护、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福利、慈善与志愿服务、老龄服务、婚姻、收养、殡葬、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标准,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标准化水平。


气象

围绕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气候影响评估、大气成分监测预警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地方技术规范,针对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气象服务市场发展需求,在加强市场准入、行为规范、共享共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市气象监测预警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专栏5 文化领域标准化重点


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宁党办发〔201545号)精神,实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文物保护、体育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文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艺术场馆、体育(场)馆及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等文化企业和公益服务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实施重大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文体活动。


专栏6  脱贫攻坚标准化重点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建设

按照自治区实施脱贫富民战略,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生产脱贫路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路径、生态补偿脱贫路径、发展教育脱贫路径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路径,重点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增收致富产业上提供标准化支撑,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提供坚强保障,切实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生产脱贫

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加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工程等相关标准体系。制定农村文化设施、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等公共服务扶贫标准,服务脱贫攻坚、全民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


易地搬迁脱贫

重点在移民住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保障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服务美丽固原建设。

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施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大力开展节能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标准,实现主要高能耗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结合自治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要求,实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水资源、土地、能源、矿产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标准。

(五)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提高行政效能。

推行机关标准化建设,细化职责职能,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推行权力运行监督标准化体系,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事权范围和要求实施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促进权力运行规范化、法治化。推行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提高公文质量;实施公文流转、信息上报、会议组织、事项公开、新闻发布、保密管理、档案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机关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标准,规范统一各类机关共性活动;实施权力运行监督、绩效评价、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强化依法履行职责;实施机关办公设施、耗能、耗材、车辆管理等方面的标准,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机关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行《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规范》等7项国家标准的宣贯工作,建立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窗口。

四、重大工程

(一)先进制造业标准化提升工程。

1.围绕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以产业链延伸、对接、产品升级换代为重点,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宁夏地方标准。

2.选择优势企业或园区,创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高端制造、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引导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3.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创新活动,鼓励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跟踪收集国际国内标准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争取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努力提升我市企业的市场话语权。

(二)现代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

1.围绕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质量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宁夏农业地方标准,鼓励优势企业和相关部门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构建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选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础好的地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县(市)或标准化示范区;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标准化辐射带动范围,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产品质量安全化和产品销售品牌化的发展模式。

3.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委印发的《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国标委农〔201577号)要求,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关键要素,系统设计和构建标准体系,实施相关标准,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4.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以保障消费品安全为目标,建立完善消费品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发展、产品质量监督、消费维权等多环节信息与标准化工作的衔接互动机制,在重点消费品领域,扶持建立一批团体标准制定组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资源,合力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设计、材料、工艺、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消费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四)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促进工程。

1.实施环保、节能、节水、质量、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宁夏地方标准,加速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引领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2.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规划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2347号)要求,以有效降低污染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治污减霾、碧水蓝天标准化行动,实施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开展节能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在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低温余热利用、吸热式热泵供暖、冰蓄冷和高效节能电机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大力推进节能标准化。

4.开展节能标准实施监督。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依法查处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督促用能单位实施强制性能耗限额、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

(五)旅游标准化工程。结合固原全域旅游区建设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旅游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旅游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固原市旅游标准体系,为固原全域旅游区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标准支撑。

(六)脱贫攻坚标准化工程。围绕五个一批及脱贫攻坚相关重点领域,研究编制具有固原特色的扶贫、脱贫标准体系,为实现固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七)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标准委等15部门《关于印发〈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标委服务联〔201554号)要求,推广实施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宁夏地方标准,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在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启动建设物流标准化示范单位,提高我市物流业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市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细化、量化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抓好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划或实施方案,推动本地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各级财政要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标准化工作经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对参与国际或国家标准化活动,以及重大标准化项目(包括交通、商贸物流、社会管理、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同级财政应予以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标准化工作,探索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加大人员培训、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和重大课题研究等工作,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鼓励高等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标准化学历教育、专业培训;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标准化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出一批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标准化专业人才。

(四)加大标准化宣传工作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世界标准日、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等节点,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普及标准化知识,大力宣传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化先进典型和突出成就,扩大标准化社会影响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