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11/2022-00260 发文时间 2021-02-26
发布机构 固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中共固原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中共固原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固原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和市人大四届五次人代会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奋力描绘好建设先行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固原画卷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基本构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功创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更加有力。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健全动态监测机制。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搬迁移民户,实施脱贫户移民户双富计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因病、因残、因灾等引发的返贫人口纳入帮扶对象,实行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量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将相对贫困人口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0%的低收入家庭纳入监测范围,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个关键,加大后续帮扶力度,确保搬迁移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和资产监管,明晰产权关系,提高使用效益。抢抓自治区将西吉、原州2县区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机遇,做好规划衔接、项目对接、资金争取等工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趟出新路、创出经验,实现脱贫户移民户收入年均增长10%。

(四)健全常态帮扶机制。紧盯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城乡居民产业就业双增计划,把发展“困”在哪、收入“低”在哪的症结摸清楚,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在产业就业和金融上给予扶持。对于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较大困难家庭等无法通过创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重点是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加强临时性社会救助,织密兜牢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五)健全政策衔接机制。用足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政策,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兜底、金融扶贫、社会帮扶等扶贫政策接续到乡村振兴中。做好工作机制、帮扶政策、各类规划、机构队伍“四个衔接”,适度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合理调整产业就业政策,由到户到人调整到村到乡到县,实现区域共享;完善金融扶贫政策,由贴息调整为低息、由特惠变为普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坚持质量兴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1.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进行乱搭乱建、修庄打院、种植苗木、修建鱼塘等非农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到202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1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在440万亩。以县区为单位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全市粮食功能区面积稳定在15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高度重视撂荒地问题,采取流转经营、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到“十四五”末全市撂荒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区域内水库联蓄联调,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水浇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40万亩、100万亩和80万亩。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技术推广“三大体系”,推进农业良种繁育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两大行动”,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到2025年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细化饲喂等技术,提高畜禽粪便、残膜、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以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引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全市秸秆加工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残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0%、98%和95%。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贮、加工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18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发展数字农业,推广集农业遥感、精准控制、远程诊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精准农业生产系统,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到2025年打造智慧农业示范点10个。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生态观理念,调优种养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优化特色种养结构,新增青贮玉米40万亩、供港蔬菜10万亩、经果林20万亩(含庭院经济)、肉牛10万头;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西门塔尔、安格斯与本地品种的杂交繁育,培育“固原黄牛”新品系。调大经营规模。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支持引导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到2025年培育提升龙头企业140家,新培育合作社200家、家庭农场100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30%以上。调强加工能力,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肉牛、马铃薯、粮油、果蔬和饲草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4.提质壮大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国家绿色食品示范市。做强肉牛产业,以建设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草畜产业、肉牛品种改良“三大示范区”为抓手,实施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紧盯饲草供给、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和高端肉牛加工等关键环节,以福建融侨、山东水发、河南伊赛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积极推进“户繁企育”“出户入园”等养殖方式,稳定大众市场、开拓高端市场,推动肉牛育肥、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建成5万吨以上饲料加工厂2个,培育良种繁育企业1个,新建村级肉牛冷配改良点150个、规模养殖场80个,打造高标准肉牛繁育示范基地230个,打响“固原黄牛”品牌。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25万头,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35%,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做精马铃薯产业,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以雪川农业、天启薯业、宁夏佳立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紧盯种薯繁育、标准化生产和冷链贮藏等关键环节,改造提升马铃薯繁育中心3个、万吨冷藏气调库30座,新建种薯繁育基地13万亩,打造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80万亩,打响“中国马铃薯之乡”金字招牌。到2025年,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繁育马铃薯原原种1.5亿粒、优质种薯2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做优冷凉蔬菜产业,以山东水发、宁夏瑞丰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紧盯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蔬菜直供基地、市场流通、冷链物流和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改扩建工厂化育苗中心10个,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5个,打造有机供港蔬菜基地30个,打响“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到2025年,冷凉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冷凉蔬菜98%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做特特色种养业,以长江医药、众天蜂业等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重点支持小杂粮新品种选育、蜂产品加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实施长江医药固原六盘山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打造小杂粮示范基地50个、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个、示范蜂场100个,打响“六盘山”小杂粮和“固原中蜂”品牌。到2025年,小杂粮(油料)、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0万亩和20万亩,发展中蜂13万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保障,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领生产、深化加工、科技创新、销售服务等优势,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多业态并举的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到2025年,每县(区)围绕主导产业一个产业至少引进1家龙头企业,全市引进培育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的重点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重点培育冷凉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流通企业5家。

6.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绿色优质标准化原料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全产业链综合体,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开展“二品一标”认证,擦亮“六盘山”系列生态农产品金字招牌,集中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认知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一批具有红色旅游和传统工艺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品牌,全面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品牌”一体化推介格局。到2025年,全市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数量80个,新培育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5个,巩固提升“六盘山”农产品品牌10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

7.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从2021年开始,各县(区)要聚焦重点产业,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集群,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五河流域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8.加大目标市场开拓。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拓展六盘山特色农产品外销窗口,加盟全国性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加快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以“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到2025年,全市新建“菜篮子”连锁超市10家、蔬菜外销窗口6个,加盟全国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10家,打造50个市级电商消费扶贫示范村,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

(七)坚持山绿民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1.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流域、湿地、农田、城市“六大生态系统”建设,争取设立六盘山国家公园,实施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工程,靶向开展大规模全域绿化行动,建好南部水源涵养区,切实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到2025年新增造林绿化300万亩,绿化道路10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6%。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就近造林,每人每年种活5-10棵经果林,完成庭院经果林25万亩,筑牢安全生态屏障。

2.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制定《固原市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3年)》,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54项。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治理水土流失14万公顷,保护修复湿地2000公顷。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地域全时段全过程推进“四尘同治”“五河共治”“六废联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守护好固原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3.做大“四个一”林草产业。围绕“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总体布局,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巩固提升“四个一”林草产业种植示范成果,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及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推广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543万亩(其中:一棵树200万亩、一株苗30万亩、一棵草300万亩、一树花13万亩),实现生态经济效益360亿元,带动10万农户长期稳定增收,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培育固原绿色经济增长极。做好“生态+”“绿色+”文章,推动矮化密植苹果、黑果花楸、大果榛子等延链补链,推进生态与旅游、文化、农业等有机融合,打造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15个,把绿水青山的“看点”变成增收富民的“卖点”。

(八)坚持外引内育,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固原产业研究院、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宁夏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1+4”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成果集成、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组建牧草、蔬菜、中药材、小杂粮和“四个一”林草5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农业技术人员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一批科技型、创新性、骨干型涉农企业,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到2025年,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和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

2.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合作,柔性引进国家肉牛牦牛、牧草、马铃薯、高原蔬菜、蜂产业等技术体系,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快“固原人才智库”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十四五”期间新引进科技创新团队7家,培养农业产业领军人才50人。实施“引凤还巢”和“回归六盘”工程,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开展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乡村贤能报效乡梓和达商企业家支援乡村行动,引导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十四五”期间培育创业实体7000个,创业带动就业达到4万人。发挥群团、工商界人士和各类协会人才聚集优势,推进“巾帼行动”“青春建功”服务乡村振兴。

3.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开展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村“两个带头人”能力提升工程和现代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工程,巩固提升农民田间学校70个、农村实训基地100个,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6万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聚焦市场需求,精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康养职业技能技术”,开展培训进农户进企业厂房、进扶贫车间等活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向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打响“六盘名匠”“固原月嫂”“固原保姆”等劳务品牌。

(九)坚持铸魂固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党史、感恩、认同、法治、文明“五项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等先进事迹,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好邻居、好公婆、好儿媳选树活动,让“榜样的力量”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建立健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度机制,促进农村宗教和顺、社会稳定。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市级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县级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乡村数字化文化场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乡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辐射延伸。实施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持续开展传统村落、古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砖雕、泥塑、剪纸、刺绣等产业化开发,支持秦腔、社火等农村优秀戏曲曲艺传承发展。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支持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文学创作者深挖农耕文化优秀元素,结合时代要求推陈出新,创作文化作品,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六进”“七送”活动,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到2025年全市文化大院发展到300家,基层文艺骨干人才达到3000名,每年组织节目演出3000场次。

3.加强农村民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百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遵纪守法、破除陋习推动形成文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文明理念,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和农村科普工作,坚决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十)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探索跨村建立联合党支部,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党组织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立驻村第一书记选派长效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到2025年,全市四县一区党建工作均达到示范县创建标准、示范乡村占比达到95%,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0%,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益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50%以上。

2.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按照抓乡促村总要求,全面推开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事项代办点规范化建设,推进乡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办理”,推动服务重心、服务资源、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市域推广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兴盛模式”,落细村民代表会议“55124”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平台,健全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奖惩机制和村民议事决策机制,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新培育自治区示范乡镇5个、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村15个。

3.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落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明白人”农户占60%以上。落实“一村一辅警”制度,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坚决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大力整治乱建宗教活动场所、滥塑宗教造像行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压实乡村信访“首问、首访、首办”工作责任制,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察服务平台、公安综合窗口、人民调解组织等向乡村延伸,打造“塞上枫桥”固原样板。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十一)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基本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乡村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更加均等的生活服务、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大格局下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加快集聚提升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编制。以“三调”行政村界线为规划范围,对村域内全部国土空间要素做出规划,明确建筑高度等空间形态管控要求,保护历史文化和乡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

(十二)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市域推广“互联网+人饮”模式,对农村人饮泵站、蓄水池、管网等进行信息化改造,建成市域建管用的智慧水利网,确保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到2025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农村动力电“村村通”,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安保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构建“路长制”管理体系,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改(扩)建农村公路500公里,硬化自然村道路500公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硬化路实现“组组通”。实施光纤宽带提速升级工程,新建5G基站5800座,千兆光纤网络城乡实现全覆盖,农村5G网络实现全覆盖。

(十三)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实施教师教学质量双提升计划,以“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推行城乡教育联合模式和“N+1+N”在线互动课堂模式,改造提升乡村学校347所、乡村幼儿园310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医生医疗水平双提升计划,以“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建成覆盖5区县62家乡镇卫生院、794家村卫生室互联互通远程系统,构建农村半小时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提高乡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处置能力,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重心下移,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标,保障农村特困人救助供养,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8.5%,生活不能自理人员集中供养率不低于50%,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十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清洁”行动,全市域推广隆德“网格化”管理和泾源“幸福农家”123做法,采取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工程”,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投、建、管、服”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道路、供排水、清洁能源、垃圾处理和优美环境“五到农家”,建设一批生态美丽特色村镇,打造新时代固原美丽乡村建设“样板间”。到2025年,新建美丽村庄100个,改造农村户厕12万座,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5%、50%和40%。

(十五)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工农综合体,促进县乡村衔接互补,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协调发展新体系,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小城镇衔接城乡、联动工农功能,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启动新一轮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户籍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

(十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经营,加快“三变”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规范提升农村承包土地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盘活利用途径,推动实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校舍、厂房、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深化水权改革,建立市场动态调节价机制,试点建设“水银行”。深化林权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鼓励转让、出租、转包等,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深化排污权改革,建立反映环境损害成本的排污权初始分配和有偿转让机制。立足固原生态优势,争取建设碳汇交易平台,开展碳汇交易,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强化保障措施,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分析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关于农村工作决策部署。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配备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全面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配合协作,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十八)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健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涉农项目。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合作,实现所有农户贷款、村级金融服务、贷款主体“三个全覆盖”。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推动产业补贴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渡。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提升风险保障水平。盘活内存存量建设用地,探索不同性质土地用途转换路径,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十九)打牢基层基础。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双评双定”正向激励、反向监督机制,深化农村党建“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树立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乡村建设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锻炼识别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驰而不息纠正困扰基层形式主义,为乡村干部“松绑减负”。

(二十)健全工作机制。把开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作为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民生实事。把典型示范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各地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打造一批示范样板,选树一批典型案例。把督查考核作为推进落实的重要手段,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实行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真正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激发各级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营造“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合力共进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05001237号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