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400003/2023-00037 | 发文时间 | 2023-01-20 |
发布机构 | 固原市乡村振兴局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台阶见实效 |
2022年,固原市乡村振兴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研究、强化统筹协调、开展督促指导,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市,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筑牢防止脱贫群众返贫致贫底线。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两轮集中排查,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队,对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实行“八必访”,采取农户自主申报、部门信息比对、干部常态摸排等方式,简化监测识别程序,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精准确定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2022年新纳入监测对象1808户7179人,累计纳入6925户27734人。统筹产业扶持、就业促进、医疗保障和农村低保等帮扶举措,因人因户施策,累计消除风险4670户18939人,风险消除率68.3%,其余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
二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鼓励脱贫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手工、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庭院经济,补齐技术、设施、加工、营销等短板,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打工有钱赚。全力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22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2817元,同比增长16.5%。
三是有效促进乡村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产业补贴力度,引导和扶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化品牌培育、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联动”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车间等带贫载体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提升带动群众增收能力。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717万户15.63亿元,贷款余额28.15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金融活水”。
四是持续推进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持续全面落实稳就业促增收补贴政策,出台创新就业措施,全力推进脱贫人口稳就业促增收,实现脱贫群众就业规模和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只增不减。精准组织外出务工。通过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举措,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工业园区和用工企业信息对接,多形式多渠道提供创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3.3万人,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吸纳群众就地就业。充分发挥园区企业、产业园、扶贫车间等吸纳就业的作用,加强和当地企业的劳务对接,吸收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组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移民群众积极参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脱贫劳动力县内就业8.8万人。充分发挥帮扶车间吸纳就业作用,全市215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5687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户劳动力2593人。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安置18331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脱贫劳力培训。积极组织脱贫人口开展“短平快”职业技能培训、“中长期”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工作,提升脱贫人口劳动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2.32万人次,发放城乡创业担保贷款14.33亿元,培育创业实体1807个,创造新岗位2469个,创业稳定带动就业7437人。
五是强力推进衔接资金支出和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按照中、自治区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各项要求,落实各项乡村振兴资金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衔接资金效益,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县(区)资金管理责任。制定印发了《固原市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清单》《固原市实施“五大行动”任务清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完善了有效衔接政策框架体系。各县(区)严格执行衔接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对所有衔接项目及支出资金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全部进行公告公示,确保项目及资金使用阳光操作、程序规范、效益提高。认真落实资金监督责任。自治区财政厅下达衔接资金后,严格落实项目资金监督台账管理、动态掌握每个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比对项目库系统和直达资金监管系统数据,对进展缓慢的县(区)及项目落实督办催办要求,如期实现了衔接资金支付和项目建设进度要求,促进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面开展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坚持“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原则,认真对照绩效评价考核办法,严格执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级管理机制,紧盯关键环节和量化指标,扎实开展自查自评,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促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纵深推进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同时对自治区督导衔接资金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顺利接受第三方对上一年度衔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检查考核。
六是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监督。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积极探索扶贫项目资产全程管护新路子,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摸清资产底数。开展大清查、逐年逐笔逐项清查核对,在厘清权属关系,做好资产登记的基础上纳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全市投入扶贫资金共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41584个资产226.45亿元。严格按程序确权移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证书颁发给项目主管单位,由项目主管单位建立资产台账,明确管护责任、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使用等相关工作。确权移交41577个226亿元,占总原值的99.8%。完善项目资产管理机制。按照“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从资产确权登记、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强化、提高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对照项目立项时确立的绩效目标,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及收益分配比例、股权的退出和处分方式等,规范入股分红方式。
七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工作。健全完善各方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引导和集聚各类资源下沉乡村,不断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提升群众发展致富能力。深入推进闽宁协作。推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强化互补共赢、长效发展。开展互访交流486人次,赴福建考察学习126人次,共结成学校、医院、乡镇、村等帮扶对子294对,举办劳务培训122场次培训5516人,向福建“点对点”输出农村劳动力2027人,销售固原特色农产品14.6亿元。深化驻村帮扶。对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进一步调整优化,投入工作保障经费4500余万元,组织660个帮扶单位、807名第一书记和1377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帮扶工作,协调落实项目资金1.6亿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30余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0余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组织通过创业就业、人才培育、扶弱济困、医护康养、社会治理、消费帮扶等载体,分类参与到巩固成果、建设乡村、服务振兴中来,71个企业帮扶73个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00余万元。
八是稳步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薄弱环节,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建立“1+5+38+278+X”推进机制,靠实责任,精准施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培育提升产业。坚持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巩固深化“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等联农带农模式,培育移民专业合作社37家,带动9407户3.67万移民参与经营。协调推动移民村(社区)建设“出户入园”园区29个,惠及移民4705户。着力稳定就业。健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跟踪服务”的服务体系,举办各类培训班109期,培训移民2775人(次),通过精准培训实现直接就业1406人。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在千人以上重点移民安置村(社区)设立就业服务站26个,培育劳务经纪人103人,组织开展劳务输出1.45万人,发放稳岗补贴655.8万元,实现县外区内稳定就业2.3万人、区外稳定就业3070人。有效促进社会融入。投入1.85亿元完成113个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持续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施厕所改造8598座、投放垃圾处理设施614个,移民集中区完成污水主管道埋设286.5公里,清运垃圾6.95万吨,栽植绿化经果苗木18.9万余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深入开展“五项教育”,落实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55124”模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不出村(社区)办理,重点安置区与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全覆盖。
九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以实施城乡面貌提升行动为抓手,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实施进村庄建设、乡村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建设任务,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8个。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农村垃圾治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39.77%。深入推进农村改厕,新改造农村户厕12684户,完成率81.8%,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50%以上。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摸排问题厕所31094户,完成整改19331户。
十是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立足新形势新任务,聚焦重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推进,着力探索破解,持续把乡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紧密结合,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全面推行“一个功能型党支部+一个综治中心+‘问题、责任、考核’三个清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1+3”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引领和服务基层的能力水平,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探索推广运用清单制。全面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推动乡村治理由“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制定《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积分参考表》,细化基础积分、民主积分、贡献积分等项目,充分调动脱贫群众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大力选树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落细落实村规民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