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400025/2022-00075 | 发文时间 | 2022-05-05 |
发布机构 | 固原市统计局 | 文 号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踔厉奋进启新程奋楫笃行开新局---固原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早抓快干、攻坚克难、靠前发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经济延续了稳步复苏态势,呈现出稳中有进、趋势向好的发展势头,以首季“开门红”立好全年发展“风向标”,为圆满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在疫情反复多点散发的高压下,全市经济发展在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下表现出了较强的韧劲,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表现好于预期,部分经济指标位居全区前列,经济爬坡过坎实现了良好开局。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3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9亿元,增长1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61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59.68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为:9.2:23.3:67.5。
(一)从供给侧看,生产保持稳步增长
1.农业生产较快增长。今春以来,我市气候提早转暖,土壤墒情良好,全市上下抢抓农时,积极调运储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3%,比全区高6.7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全市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64.78万头、95万只、12.53万头和268.8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6.9%、9.1%、-24.7%和102.4%;出栏分别为8.3万头、22.77万只、8.77万头和49.4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2.7%、5.6%、35.4%和-12.8%,肉类总产量2.45万吨,增长16.1%,蛋产量0.87万吨,增长157%。
2.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全市工业在煤炭行业大幅增长带动下实现了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2%,比全区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145.3%,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3.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下降16.3%,占规上工业比重27.7%,下拉规上工业6.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增长11.4%,占规上工业比重19.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从全市15个行业来看,其中有7个行业负增长,煤炭行业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增长89.7%,发电量下降10.3%,纱增长31.2%,原盐增长8.1%,饲料增长27.2%,初级形态塑料增长3.7%,玻璃下降53.7%,烧碱增长3.7%,碳化钙下降2.3%。
3.服务业实现稳步回升。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9.68亿元,同比增长4.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非营利性服务业依然是拉动我市服务业增长的“主引擎”,非营利性服务业占48.9%,增长9.3%,拉动服务业增长4.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占10.4%,增长1.8%,拉动服务业增长0.2个百分点;交通仓储邮政业占9.2%,下降4.1%,下拉服务业0.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3.4%,增长5.8%,拉动服务业增长0.2个百分点;金融业占8.4%,增长0.6%,拉动服务业增长0.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7.2%,增长3%,拉动服务业增长0.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占2.1%,增长7.5%,拉动服务业增长0.1个百分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占10.4%,下降2.6%,下拉服务业0.3个百分点。
(二)从需求侧看,需求持续稳定恢复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较快增长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度,全市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6.1%。从投资来源看,厅局投资增长123.4%,占全市投资比重28.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下降13.1%,占全市投资比重14.4%,下拉全市投资2.5个百分点;地方投资增长0.4%,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3个百分点,从地方投资结构看,一产占地方投资比重15.9%,下降11.2%,下拉地方投资2个百分点;二产占地方投资比重18.8%,增长40.6%,拉动地方投资增长5.4个百分点;三产占地方投资比重65.3%,下降4.4%,下拉地方投资3个百分点。
2.市场消费缓慢回暖。虽然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但消费市场韧性足的特点仍比较明显。全市上下挖掘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适时推出线上线下融合的系列促销活动,推动消费品市场稳定恢复,促进了零售额稳步增长,但距离疫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亿元,同比增长3.3%,比前两年平均增速低1.6个百分点,比全区高0.3个百分点。从城乡看,一季度,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7亿元、同比增长4.6%,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3.6个百分点;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亿元、同比下降1.4%,下拉全市零售额0.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76亿元,增长8.7%,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1.3个百分点;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94亿元,增长1.6%,拉动全市增长1.1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24亿元,下降4.9%,下拉全市零售额0.04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6亿元,增长6.4%,拉动全市增长1个百分点。
(三)从财政金融看,总体保持稳健运行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08亿元,增长34.9%,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6个百分点,非税收收入1.74亿元,增长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61亿元,增长0.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3个百分点。民生支出不断加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4.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0.3%、农林水支出增长41%,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6%。
2.金融市场稳健运行。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5.5亿元,同比增长7.2%,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517.4亿元,增长8.5%,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
(四)从就业和收入看,民生保障稳固有力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806人,同比下降10.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9.01万人,同比增长9.69%。
2.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6.1元,同比增长5.6%,其中,工资性收入6604.4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970.3元,同比3.6%;财产净收入374.6元,增长18.5%;转移净收入296.9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1元,增长7.6%,其中,工资性收入1002.9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1218.1元,增长9.9%,财产净收入5.9元,增长0.1%,转移净收入558.2元,增长7.3%。受疫情影响出行受限,居民工资及经营性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3.消费价格涨势温和。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低于全区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增长1.5%,消费品价格增长0.9%。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呈4涨3降1平,其中, 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 0.6%、6.1%、1.8%、4.0%,食品烟酒、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下降0.8%、1.3%、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稳固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但同时也要看到,受国际形势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冲击,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风险和制约因素,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原材料供给短缺风险增加,促投资稳增长压力较大,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部分领域风险隐患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承压,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质量不高。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从一季度比重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比为9.4:1.3:78.3:0.1:10.9,种植业占比不足一成,林业、渔业两项占比仅为1.4%,一季度农业主要靠畜牧业单一支撑,肉牛规模化养殖率仅为15%,传统畜牧业仍占主导地位,比较效益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特色农业发展不突出,不具备竞争优势。二是农牧业成本增加。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养殖成本不断走高,进一步压减农业生产利润。化肥、种子、农药、农膜价格涨幅较大,致使农作物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品牌农业的经营理念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全市肉牛加工转化率仅为10.5%,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不足50%,果蔬类初级分拣包装不足6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8%,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
(二)工业结构单一动能不强。一是工业动能单一。全市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煤炭行业单一支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保持持续增长动能不强。工业品价格高企,对企业的成本端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化工行业等部分主导产业低位运行,化学原料行业下拉规上工业6.4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些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订单外流、库存压力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现金流吃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企业处于“增产不增销”“增产不增收”的状况,70家规上工业企业停减产企业达29家,停产17家,减产12家。三是工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工业经济增量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6.3%和2.7%,产业规模小、聚集程度低,支撑带动作用不强。
(三)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增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厅局投资影响较大,厅局投资占到28.6%,增长123.4%,拉动投资增长了18.3个百分点,剔除厅局投资,地方投资微增长,房地产投资呈下降趋势。受政府财政紧张、投融资创新不足等影响,保持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受资金瓶颈制约,持续增长压力较大;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9%,同比下降16.2%,增速低于全市投资增速32.3个百分点;项目谋划储备能力还需提升,大项目少,项目接续不足,一季度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占比小,新入库项目110个,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仅6个,占新入库项目5.5%。
(四)消费需求动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多点散发,影响了居民正常的出行和生活秩序,抑制了交通、餐饮、零售、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等服务行业消费需求的释放。目前消费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过程中,但一些接触性、聚集性行业的消费和服务受到冲击最为明显,实体零售、餐饮服务生意冷清。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等导致乡村消费偏弱,居民消费能力对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同时,电商消费虹吸效应,大量消费外流,制约消费持续回升。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平稳中有亮点,也有难点,有希望,也有困难,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压力并存。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一步,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奋楫笃行,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用咬定目标抓项目、突出重点抓落实的方法;靠化解难点抓突破、形成合力抓产业的方式,扛起先行区建设政治责任,真抓实干、勇毅前行,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一要抢抓春耕生产。抢抓春耕春播有利时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做好农资稳价保供,落实落细惠农政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春耕生产应时顺利开展。二要做强特色农业。围绕“5+4”产业,以提品质、延链条、创品牌为核心做强肉牛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加快推动“出户入园”工程早日落地见效,促进全市肉牛产业转型升级。以建标准、扩规模、上冷链为重点做优绿色食品,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名优品牌,推动“净菜入超”。三要提升现代化水平。深化农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改造提升农田灌溉条件,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市资源优势,抢抓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机遇,集聚发展各级各类工业园区,推动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一是聚焦重点企业确保规上工业提速增产。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确保工业生产稳定运行,聚焦煤炭、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等支柱行业和重点调度企业,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开展全要素、全链条保障服务。二是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改造。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催生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提振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三是提升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以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围绕肉牛、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纺织服装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四是集约集聚发展工业园区。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提升产业园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集约集聚功能。重点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三)增强投资关键作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强引擎”“硬支撑”。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投资648810工程,按照投资项目分类,实行精准科学调度。对已开工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有效规避雨季影响,保障用工需求,抢抓最佳施工期。对未开工的项目,加快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难题,确保计划投资最大化转化为实际有效投资。二是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落地。突出“十四五”产业布局和投资引领,推行项目要素供给新模式,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推动招商项目尽快转化为意向投资项目。三是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民间投资项目各项补助和税费减免政策,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鼓励并支持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领域。
(四)挖掘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要继续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充分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加快促进消费政策落实。积极推动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家具家电更新等消费,适当延长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期限,持续稳定扩大消费。二是紧盯消费旺季消费热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挖掘消费市场潜力,重点推动汽车、家电、餐饮、旅游等消费、重点消费扩面增量。充分利用好周末、“五一”“端午”等小长假,出台适当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外出旅行,增加旅游消费。充分发挥特色街区、旅游景点、直播带货、夜经济等消费热点,促进特色产品消费。三是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通过提升传统消费,培育包括网购在内的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养老托幼、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新消费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布局建设智慧街区、超市、餐厅、驿站、书店、加油站,扩大消费网点,拓展无接触式消费。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乡村振兴作为促消费的重要抓手,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步伐,进一步挖掘乡村消费的空间和潜力。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适度降低企业、个人税费负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创业体系,促进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对中低收入家庭或困难人群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并鼓励企业吸纳社会就业困难人员,保障困难群体就业和收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