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05/2020-00144 发文时间 2020-09-09
发布机构 固原市教育体育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关于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33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33号提案答复的函

张永立、孙芳琴、九三学社固原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市从2013年启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各县(区)、市直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五县(区)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 

一、补齐短板,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发展

(一)生均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全市生均小学、初中公用经费分别达到600元和800元,对所有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对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学校取暖费按每生每年100元予以补助。

(二)办学条件实现标准统一。实施了校安工程,薄弱学校、体育运动场、农村供暖设施改造等系列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馆面积达到办学标准基本要求,各类功能室配备齐全,设备装备、器材配置到位。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较2012年提高了3.9和3.6个平方米,生机比分别从2012年的1:14、1:10均提高到2018年的1:6。

(三)师资队伍得到优化提升。全市招聘特岗教师2635名,引进公费师范生250名。年均培训教师1.5万余名。城乡校长教师交流人数超过了专任校长教师总数的10%。小学、初中师生比分别从2012年的1:16、1:15提高到2018年的1:14和1:13。

(四)弱势群体入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落实残疾学生年生均6000元公用经费,新建西吉、隆德2所特殊教育学校。融合发展特殊教育,坚持特普结合、医教结合、普职结合,在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结合,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由2012年的76.4%提高到2018年的96%。

二、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增强“三个能力”,加大优质均衡发展投入保障。一是增强政策保障能力。先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固原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教育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坚持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做到了教育经费保障“两个只增不减”,其中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教育支出35.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1%。城乡义务教育执行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市、县(区)增加小学、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分别不低于80元、100元。高中阶段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公用经费按照生均每年不低于400元和300元标准纳入财政保障,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三是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义务教育改善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工程,近三年来,新(改扩)建中小学33所。另有25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正在建设。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今年年底将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二)突出“三项重点”,协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控辍保学。压实党政和教育“双线”控辍责任制,实行辍学学生“日清查、周统计、月上报、季汇总、学期通报”,建立工作台账,销号管理,实现了“零辍学”目标。全市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和99.83%。二是突出抓好教育资源优化。加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学生家门口学校。按照“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名校+村校”等办学模式,通过组建集团学校、城乡共同体学校,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三是突出抓好招生管理。规范完善招生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严格控制起始年级招生人数。实行民办学校招生100%电脑派位。

(三)实施“三项工程”,推进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双提升”行动。一是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工程。培育命名“六盘名师”46名,创建 “课改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及思政课工作室”55个。培养区级骨干教师726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466名。14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8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塞上名师”,48名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培养农村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和“一专多能”教师40名。二是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抓手,取消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名额限制,连续工作15年以上,可晋升中级职称,连续工作25年以上,可晋升高级职称;城镇学校教师评聘一级或高级职称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对乡村教师依据工作年限和艰苦边远程度实行1300元-2600元差别化补助,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通过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和公租房全面保障乡村教师住宿,让乡村教师“安居从教”。按照人均不低于800元标准,安排农村正式在编教师40周岁以上两年一次、50周岁以上一年一次公费体检。落实励耕计划,对患有重大疾病教师给予1万元救助金,让乡村教师“健康从教”;建立乡村教师奖励制度,市委、市政府每三年表彰奖励“最美乡村教师”40名,让乡村教师“光荣从教”。三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建立课改示范学校79所。

(四)开展“三项行动”,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一是开展信息化基础建设行动。抢抓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机遇,重点推进校园网络扩容提速,建设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建成自治区教育信息化达标县1个(泾源县)、示范校12所,建设“互联网+教育”应用试点学校2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所。二是开展网络应用能力提升行动。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推选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晒课教师4.1万人(次),获自治区优课856节、部级优课72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27万名中小学生均能通过电视、网络线上学习,空中课堂落地覆盖率达100%三是开展在线互动课堂教学行动。针对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建成录播教室221间,在线互动课堂520间,辐射带动农村薄弱学校143所,受益学生1.9万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了农村学校点多、规模小、教师短缺问题。泾源县“一托二”网络在线同步课堂2017年作为宁夏县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展演。

(五)建立“三个体系”,提升教育质量评价水平。一是建立教学研讨评价体系。先后以“教学理念转变、管理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培育、教学评价引领”等为主题,举办了六届基础教育论坛,展示和分享教学经验,为质量提升开拓思路。参加论坛人数累计1800多人次。广泛开展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收集申报课题300多个,立项结题105个。市、县(区)教研人员每年深入课堂、提取微课听评课2000多节,研讨评估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五个百”系列优秀论文、优质教学案例、优秀课件、优秀微课、优质课评选,每年参赛教师900多人,参赛作品7000多件(篇、节),历练教师教学基本功。二是建立教学实施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提质,在教师教学素质评价方面,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在教师教学职责评价方面,要求教师备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研判,围绕重难点确定教学主问题,从学习目标、问题导学、思维碰撞和思维迁移四个方面突出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方面,课堂教学呈现主题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维共振和质疑论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计划、递进式地解决问题,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三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各学校(园)开发开设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课、经典欣赏课、科技体验课等,课程内容包括学科延伸类、科技教育类、科创类(包括机器人工作坊,VR创客教室,3D打印)、艺术类、健身类、生活实践类等40多门,实行网上选课,推行选课走班,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自然、科技、人文、历史等研学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推荐申报首批宁夏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5个。近年来,全市先后有33名学生获得国家、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奖项25个。弘文中学25年如一日的百里壮行任山河扫墓活动被团中央“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直播报道,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品德教育实践基地;原州区十八小“10+N+3”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被人民日报《党建参阅》选登。西吉中学在第十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2019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中荣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冠军杯,实现宁夏在此类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隆德二中师生充分利用六盘山自然资源创立的六盘山珍稀植物标本馆,制作陈列各类标本千余种。

(六)落实“两项政策”,为困难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兜底。一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建档立卡学生、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补助生活费,其中寄宿生初中每生每天5元,每年1250元,小学每生每天4元,每年1000元,非寄宿生减半补助。二是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按照每生每天5.6元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早餐(一个熟鸡蛋)和午餐,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7%。


固原市教育体育局

2020年9月9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