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08/2024-00089 发文时间 2024-09-13
发布机构 固原市民政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关于政协固原市五届三次会议第84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固原市五届三次会议第84号提案答复的函

固原市工商联齐海峰、郑改琴魏瀛东吕霄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固原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以信息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适度普惠、就近便捷、服务精准、多元供给、智慧管理的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9.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6%其中城镇5.08万人、农村14.68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2.5万人、100岁以上28享受80岁高龄津贴1.93万人(低收入高龄津贴0.98万人,高龄津贴0.95万人)、享受城乡低保老年人6.43人(城市0.43万人、农村6万人),现有特困供养对象3217(集中供养1152人、分散特困对象2065人),全市失能(残疾)老年人2.57万人、占老年人数13.7%。目前,全市运营公办养老机构21家(含公建民营2家)备案床位4225张(含护理床位2217张),养老机构入住率37.4%(全区34.12%),护理型床位占比62.45%(全区63.53%),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44.91%(全区47.99%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个,农村老饭桌291农村幸福院互助院5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探索完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相继出台了《固原市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固原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对推进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作出基础性制度安排。到“十四五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基本健全,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家庭照护者培训率达到9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3%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实现100%、能力年度评估率实现100%。制定《固原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包含9大类30项具体服务内容,每一项都明确了服务类别、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支出责任。清单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方面让广大老年人清楚知晓自己能够获得哪些基本养老服务,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突出政府“兜底线、保基本”职责定位,主动响应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照单办事,确保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累计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达9万余人,占全市老年总人数的46%,有效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二)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建立普惠型养老服务制度从2023年1月起,将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由原来低收入群体扩围到全所有高龄老人,发放标准提高到80-8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9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700万元,惠及全市1.96万名老年人。二是持续做好特困老年人兜底保障。做好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较上年末上升1.8个百分点。三是不断优化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供给。“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000多户,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争取民政部项目资金2198万元,支持实施2023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暨幸福养老“敲门行动”为民办实事活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000张、为40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助浴定期巡访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为全市8000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科学确定能力等级和服务需求,分类建立失能老年人台账,为精准做好长期照护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加强对低收入老年人的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6.42万人。四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构建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队伍,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队伍,引导支持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护理、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发展专业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实用性人才,培育照护专业人才500多名。加强养老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机构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60%,岗前培训率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三)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逐年累计对15家敬老院进行消防安全及服务能力改造提升,新建4家老年养护院,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个,老年活动中心5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和设施覆盖率达64.38%,乡镇(街道)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43.08%,农村老饭桌291个。今年争取项目资金1424.8万元新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2个,持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二是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优化转型锚定“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今年制定了《全市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优化整合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养老机构优化整合转型升级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兜底保障对象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实行开门办院,对外开放提供托养服务,已入住社会老年人35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10人。到2024年底,全市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开展延伸服务达100%、符合入住条件且有意愿的特困供养对象集中照护率达到100%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机构入住率达40%以上,老年人及家属满意度测评达到90%以上三是推动机构社会化运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已今年7月份进入社会化试运营阶段,试点带动县(区)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及设施引入社会力量运营,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开展临终老人生活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不断满足社会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是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按照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等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街道)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开展医养结合机构8个,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12个、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建立签约合作关系20个,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资源有效配置利用。

(四)积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全市已建成运营城市社区助餐点21个(今年新增8个),点位覆盖率28.8%,乡镇及农村助餐点278个,点位覆盖率35%,为2万多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在推动助餐服务上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逐步覆盖”的思路,合理布局,铺点扩面,将老年助餐服务公益性与市场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一是在城市社区,整合可利用的房屋、日照中心等服务设施,结合今年新建的22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基础条件好、助餐需求大的社区继续打造新的助餐点,引导餐饮企业、物业、公益慈善组织开办社区食堂。二是农村,加快推动农村助餐服务和开展互助养老的模式,探索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子依托现有运营良好的老饭桌,利用乡厨、志愿队伍和社会慈善等资源,通过村集体补贴,合理提高补助标准,提供助餐服务。乡镇养老机构实行开门办院,向周边留守、独居、空巢失能老人开放提供助餐服务。对离老饭桌偏远且居住分散、有助餐需求的村通过邻里互助开展助餐服务,遴选卫生好、素养高、有意愿的家庭,采取“中心户”多户搭伙、结对帮扶、意愿合伙等方式,按服务对象分层分类给予差异化补贴,强化家庭责任适当负担合理费用,减轻成本提供助餐服务。

(五)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列入全区人大建议案和政协重点提案,6月上旬,自治区民政厅牵头就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深入我市各县(区)开展调研,提出重点加快农村助餐服务和开展互助养老模式推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举措,争取民政厅资金1200万支持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市政协就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正在组织开展调研。为有效破解全市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难题,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我局牵头起草了《固原市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送审稿)》,提出了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农村互助特色养老、加强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服务、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六大类21项具体工作任务。方案送审稿已提请市政府初步审核通过,进一步征求县(区)及各有关部门(单位)意见后提交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审定,提请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以“两办”文件下发实施。

(六)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搭架子、夯基础”。一是发展特色产业。立足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建成了杨岭村、冶家村、龙王坝、老巷子等一批康养小镇,打造了泾源香水风情堡、刘沟花溪谷、隆德神林山庄等一批康养民宿,依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中药材和丰富的动植物,开发了黄芪茶、地椒茶等一批药茶,艾草、生姜等足浴药,打造了集观光体验、药浴药膳、中医理疗等为一体的特色康养产业项目。今年启动了“健康固原”建设,皇甫谧中医诊疗、疗养康复传承悠久,最适宜老年人健康养生、延年益寿。在城市打造以“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主的“一刻钟照护服务圈”,在乡村建立了康养民宿、农家乐,为老年人旅居提供更多乐趣,让老年人零距离感受“小养胜地、大道朝天”的独特康养魅力,在固原找到“康养归宿”。今年上半年健康养老产实现业产值5.8亿元。二是发展旅居养老固原生态旅居养老得天独厚、资源丰富、发展强劲,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资源,打造“六盘山”旅居康养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康养+”“医疗+”“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旅居养老。以固原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基地,辐射带动四县一区,积极招商引进社会力量运营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以打造旅居养老全域服务产品为契机,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旅居养老产业发展路子,大力推动固原发展“旅清凉六盘、居避暑胜地”的旅居式养老,招商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大旅居养老产品的研发,促进旅居养老与医疗康复、美食养生、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开展旅居养老人才培训与合作交流,建立各方互动的旅居健康养老模式。三是发展智慧养老。依托2022年建成固原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2023年宁夏首届老博会引进宁夏康和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成康和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系统,将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先进照护器具与全域养老服务场景深度结合,积极打造智慧化养老示范区。智慧养老平台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提供全天候智慧化支撑体系和数字运营服务的同时为机构、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生命体征监测、应急预警、健康管理、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依托固原在数字化基础建设、人力等多方面资源优势,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期,发力银发经济新赛道。重点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拓展、老年智能化产品和健康养生用品研发生产方面加大招商助力发展养老产业。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立足本职工作,准确把握市情实际,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一是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高龄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等老年人福利政策落地。加大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互助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有力提升老年人养老便利性。同时,将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内容纳入考核目标,督促县(区)全面落实好《固原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合力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以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不断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做法,规范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是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升级优化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平台监管,抓紧智慧养老平台的推广运用,加大智慧养老推进力度,为提升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供支撑,通过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四是培育发展服务主体。结合实际和资源优势,按照“外引内培”的工作思路,引进成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支持服务口碑好和发展意愿的本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打造品牌化、连锁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体,采取公建民营或统一运营的方式,有效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持续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并向社会有需求的老年人拓展延伸,制定合理化的收费标准,推进养老机构全部面向社会开放,提高机构入住率和资源使用效能。五是推动发展养老产业。突出资源优势,以打造六盘山特色康养品牌、创建全国康养旅居示范市为重点目标,加快医养康养结合项目建设,培育本地康养企业,打响“六盘山”旅居康养特色品牌。突出产业招商,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在机构社会运营、旅居养老、中医药康养等方面谋划好招商项目,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借助全区老博会,谋划好能落地实施的产业项目。突出创新发展,成立全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发展,创新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培育发展产业主体,切实推动健康养老产业有突破、上台阶。

                                                 固原市民政局

                                                 2024年8月6日  

  

联系电话及单位:0954-2088812      固原市民政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