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400001/2021-00281 发文时间 2021-12-24
发布机构 固原市政府办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固原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14日  



固原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是实现我市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防震减灾能力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确保如期实现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固原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一、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展及面临的震情形势

(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县(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减灾有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参与、综合防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防震减灾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1、防震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县(区)分别设立地震局(或地震主管部门),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依托消防队建立地震紧急救援队6支;依法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北与鄂尔多斯周边17个地市(盟)级地震部门建立宁蒙陕甘毗邻城市应急联动协作区,南与陕甘宁川4省区13市(州)建立联防区,西与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3省区11个市州建立地震联防区,形成南到四川成都,北至内蒙古呼和浩特,东接陕西延安,西连青海西宁的联动协作网络;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教育取得新进展。

2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重力强震台等观测项目,使跟踪观测的前兆资料达到60项,实现了与甘肃平凉、庆阳、宁夏中卫资料共享机制。全市共确定灾情速报员581人,防震减灾助理员62人,宏观观测点109个。观测台站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观测方法和技术不断改进,基本实现了地震监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

3、地震灾害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将抗震设防监管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驻固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建设工程联审联办;全市危窑危房改造、新建农村民居、新建改扩建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组织实施,抗震设防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完成了固原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工程,确定了清水河隐伏断层和羊坊—明庄隐伏断层的位置和活动年代,并对我市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六盘山东麓断裂、烟洞山断裂、马东山断裂等几条主要断裂带活动情况、位置进行了科学判定。

4、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所提升。修订完善了《固原市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地震应急演练;建成了固原市应急指挥中心及应急指挥大厅大屏幕显示及视频会议系统,投资280万元开工建设的固原市地震灾情捕获和联动应急指挥系统已完成部分建设内容;实名制登记了全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实名制落实了挖掘机、装载机、各种救援车辆、粮食、燃油、方便面、矿泉水、药品、医用器械、救灾帐篷、棉被(褥)、棉衣裤等地震应急救援车辆、物资、装备。

5、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新建固原市地震科普馆;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5.12”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通过在《固原日报》开辟宣传栏、制作专版,悬挂横幅、展出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发送手机短信、滚动播放宣传片、制作宣传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地震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弱,台网布局不尽合理,密度还达不到全面控制的需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震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领域缺乏相应公共服务产品,限制了为公共服务的能力和范围,尚不能充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警能力尚未形成;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履职能力亟待全面增强;各级各类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亟待推进;全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不够,地震应急防震避险能力不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亟需推进,基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亟待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升,相关理论、技术和装备亟待创新发展

(三)面临的震情形势。

我市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又处在鄂尔多斯块体和青藏块体的边缘地带,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有六盘山断裂带、海原断裂、牛首山固原三关口断裂等,属中强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突发性强、易成灾的特点。据统计,我市自13世纪以来,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固原4次,西吉1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市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0.30g的高值区(地震烈度Ⅶ—Ⅷ度区),西海固交界地区地震烈度达度区。地震灾害给我市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过巨大损失,是本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001年以来,根据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环境以及历史地震对比分析研究,中国大陆处于明显的强震多发时段,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中强地震活跃,而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宁夏及临近地区长期缺少中强地震,并且宁夏及边邻地区还存在若干个强震空段,均预示着宁夏地区长期时间尺度上存在发生中强甚至强烈地震的危险。因此,固原地震形势严峻而复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潜在震灾威胁。

二、“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与全市经济社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公众参与”的防震减灾治理体系,深化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大幅度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建设固原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

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能够监测全市  1.5级以上的地震;城市建设工程全部实行抗震设防;农村新建民居采取抗震措施,集中建设的农宅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显著提升;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社会公众较好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明显提升;推进实施防震减灾示范工作,推动防震减灾成果不断转化为地震安全能力;抗震应急的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抗震应急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的灾情信息更加丰富及时;地震部门在震后第一时间与专业救援力量的衔接快捷有效,各类专业救援力量调度更加有序。具体目标如下:

1、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能够监测全市1.5级以上的地震。

2、预警能力。通过探索,逐步完善预警技术,力争产生预警效果。

3、抗震设防能力。100%城市新、改、扩建建设工程全部实行抗震设防,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要求。100%农村新建民居采取抗震措施,生态移民等集中建设的农宅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要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4、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普及率。全市受教育人口中的普及率达到100%

5、防震减灾示范建设。创建自治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10所,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3个,自治区级示范社区5-10个,示范企业1-2个,争取创建一批示范工程。

6应急响应能力。地震发生后,各级地震应急部门快速响应,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迅速启动,震后1小时,启动地震应急救援行动,震后12小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等赶赴灾区

7、现场处置能力。震后2小时内组成现场指挥组织体系,24小时内实现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前后方实时畅通和现场应急队伍全覆盖,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具备48小时自我保障能力,灾区地震部门24小时内恢复应急工作能力。

8、紧急救援能力。建立市县(区)地震专业救援队体系,依托消防、武警等专业救援队,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全市“1小时救援圈”,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实现救援行动自我保障。

9、应急避险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满足灾民的避险需求,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备救生避险设备。逐步设立群众自救互救组织,开展培训演练,增强群众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三、“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1、加大观测设施升级改造,努力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积极争取自治区地震局利用国家项目,对泾源水氡监测设施西吉苏堡、原州区南郊个观测井水位、水温观测仪器进行升级改造;大型水库、煤矿等建设工程,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前兆综合观测台网和烈度实时速报网,提高地震灾害信息的快速获取能力,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对全市范围内1.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全面监控。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着力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2、加强三网一员建设,提升地震群测群防水平。继续推进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每个乡镇设立2—3个宏观观测点,确定观测项目,开展观测工作。每个行政村设1个灾情速报点。加强对宏观观测员和灾情速报员的培训,使之能够初步判定并及时上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掌握地震灾情初步调查方法和速报口径。

3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提高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加强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实行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并重,围绕城区、公路沿线各乡镇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中将抗震设防要求贯穿始终,保证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工程提高一度设防。依法加大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能力。

4、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努力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按照地震活断层避让范围,积极做好避让,严禁在活断层避让范围、地质危险区和地震可能造成次生灾害区规划建设新庄点。要进一步加大危房危窑改造力度,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力争改善农村群众住房安全。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努力改善农村群众住房安全。  

5、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在现有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卫星信号、3G、4G网络等为基础,整合固原市各类指挥平台、应急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集通信调度、计算机网络、图像监控、视频会商、移动指挥、辅助决策、综合信息管理等为一体的应急指挥系统。

6、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努力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发生。期间,市、县(区)要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学校操场、集中住宅小区开发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灾民避险需求,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城市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

7、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充分发挥8672部队、消防、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骨干作用,依托固原消防支队和县(区)公安消防大队,分级组建市、县应急救援队,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抢险器材。住建、国土、公安、电力、电信、交通、医疗、卫生等行业要按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地震工程抢险队、次生灾害排险队、医疗救护队、治安保卫队,并配备必要的地震灾害救援设施,适时组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技能培训。

在组建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的同时,还要招募学校、街道、社区人员建立志愿者队伍,使我市志愿者队伍达到2000人。定期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并配备一些简易装备,推动救援体系向纵深发展

8、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推进实施防震减灾示范工作,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重点项目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在宁夏建设由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三类站点组成,涉及固原市的有4个基准站,9个基本站,81个一般站。另外,将计划在我市建设紧急信息服务平台,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安装7套紧急信息接收终端。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防震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专项规划保障。发改、住建规划、公安、消防、国土、民政、交通、科技、水务、城管、通信、供电等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制定本行业专项规划时,要根据本部门、本行业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要求,与本规划进行衔接。各县(区)要结合各自实际,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县(区)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规划资金保障从加强防震减灾公益性事业重要性出发,各级人民政府应将防震减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级财政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投资。

()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责,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增加编制,健全机构,大力引进人才,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保证,形成科学高效的全市防震减灾行政管理服务体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固原市人民政府    承办: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管理:固原市电子政务中心

电话:(0954)2088900 电子信箱:gysdzzw@126.com

宁ICP备19000827号-3    网站标识码:6404000021    宁公网安备640402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