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版 > 固原要闻

我市提高生态“颜值”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固原日报 时间:2023-11-02

深秋的隆德县,风景宜人,渝河清水潺潺,岸边钓鱼人凝神垂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4%增加到2022年的14.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6.2%,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五年领跑全区,境内五条重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厚植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双赢的目标。

渝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全长47公里,自东向西流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境内的葫芦河,最终汇入渭河,流域总面积481平方公里,占隆德县面积的二分之一,年径流量1500万立方米,保障着流域内11万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用水。2015年,为彻底解决渝河跨界水污染问题,隆德县启动实施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渝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2018年至今,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标准,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受到国务院督察表扬。渝河治理是我市五河治理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全域国土绿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建好宁南“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持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我市统筹植绿、护绿一体推进,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种、育、管、护重点环节相互统一,围绕植绿增绿,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结合、针阔搭配”原则,先后投资120亿元,实施重大生态工程30多个。制定出台林长制制度,建立“一长两员”责任体系,围绕保绿护绿,按片区、划流域、分山头,明确各自责任区域和保护发展职责。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搞开发、建工程、上项目,制定出台了森林草原防火、封育管护、封山禁牧等地方性生态保护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依法护林、抚育管理、监测防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每一块林草地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在彭阳县青云湾流域,该县坚持退耕还林(草)与荒山治理、治坡与治沟、林草建设与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累计人工造林2.9万亩,建设高标准旱作梯田1.1万亩,修建骨干坝1座,流域治理程度达到95%,治理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对全县探索实践“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统筹治理、修复协同发力,坚持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并举”的原则,针对不同山形、沟渠、流域、土质等要素特征,整体规划,分类推进,形成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经验在全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坚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组反馈的各类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坚决守护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此外,我市持续深化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要素改革,深入推进山林地确权登记,持续放活山林地经营权,健全完善林草资源综合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以林养林、以林换地新模式,打造“双碳”“双控”实践基地,202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仅为全区的42%,为全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近两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生态休闲旅游、林下特色种养等新业态,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